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言論為何觸怒中國

2025年11月17日

本文作者認為,從中國對高市早苗言論的反應來看,此番觸及的是中國對台政策的核心關切,而不是表面層的觀點衝突。而早苗在習近平面前承諾穩定,回國即挑釁,更被視為蓄意背刺和政治羞辱。

(德國之聲中文網)作為日本右翼首相,高市早苗上台後,外界雖然普遍預期中日關係可能趨於惡化,但惡化來得如此之早,以如此方式被高市本人親手點燃,仍出乎絕大多數人的判斷。11月7日,高市在國會答辯中聲稱,「台灣有事」可能構成日本可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存亡危機事態」,暗示日本在台海衝突中可能採取武力介入。這番言論隨即點燃中國的強烈反應。從反應的速度、覆蓋面到強度看,它顯然不屬於例行的外交摩擦,而是在短時間內觸動了中國政治體系中多條高度敏感的紅線,並觸及中日關係深層結構矛盾的臨界點。

過去幾天裡,中國對高市的批判力度絲毫不減。外交系統連續發聲,並罕見以「奉示約見」的方式向日本外務省提出抗議——這一措辭在中日外交史上幾乎從未出現過,它本身就意味著事件已被北京認定為准政治危機。人民日報、新華社、解放軍報等核心喉舌密集刊發強硬措辭的評論性文章,警告日本不要在台灣問題上誤判形勢。社會層面,文旅部與教育部也先後發布提醒,要求遊客和留學生「近期避免前往日本」。軍事上,海警明顯加強在釣魚島海域的巡航力度,解放軍宣佈在黃海舉行實彈演訓,演訓位置靠近日本方向。

北京顯然還會有進一步的施壓動作。所有跡象都指向一點:北京不會輕易放過日本,除非高市以某種形式收回她的言論——但目前高市及日本政府均明確表示不會收回。

有人或許認為,高市是在回應一個「假設性問題」——正如她事後解釋的那樣,她並不是要武力保台,而是強調台灣穩定關係到日本的海上航道安全。如果中國武力封鎖台灣將影響日本的能源運輸和對外貿易,日本因此必須有所反應。然而,北京顯然不會接受這種解釋。在北京的理解中,高市以首相身份所發表的言論,是對中國內政的赤裸裸干涉,而且她的表述在四個方面跨越了中國最不能觸碰的紅線。

高市一句話同時踩中中國的四條紅線

第一道紅線:挑戰「一中原則」,暗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觸及核心利益

外界往往把「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視為日本保守勢力的慣常表述,但高市這次的說法比過去任何一次都更明確、更具「國家立場」性質。首先是她的首相身份——以往安倍、麻生這種發言均是在卸任後;其次,她是在日本國會這樣一個國家權力場域表達,而不是在黨內會議或媒體訪談。

這番話對北京來說包含兩層政治含義:

其一,她公開否定1972年中日建交的政治基礎。中日聯合聲明及此後的四個政治文件明確規定,日本「充分理解並尊重中國關於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場」。高市的言論完全背離這一立場,在北京看來,這是對「一中原則」的直接挑戰,已超出外交分歧的范疇。

其二,她表明日本將在中國統一問題上由「可能協助美國」變為「主動介入」。若日本將台灣視為自身「存亡危機事態」,其法律後果等同於允許自衛隊在台灣問題上採取武力行動,阻擾中國的統一。這在北京的戰略判斷中,不亞於日本對台政策的根本性轉向。

從中國的反應來看,高市觸及的是中國對台政策的核心關切,而不是表面層的觀點衝突。

第二道紅線:激活侵略史的集體記憶,引發北京對日本軍國主義回潮的警覺

高市不是簡單重複「台灣有事」的口號,而是將其提升至「存亡危機事態」的層級。這個表述在日本國內具有明確的軍事動員含義,也非常容易喚起中國社會和政治層面對日本歷史的敏感記憶。對北京來說,歷史記憶不是情緒包袱,而是現實政策的一部分。

日本當年發動七七事變以及對美國的太平洋戰爭,都以「國家存亡受到威脅」為藉口。高市此番說法在中國輿論中迅速被等同為「日本右翼借台灣問題重新包裝舊的戰略動員框架」,強化了中國的疑慮:以高市為代表的日本右翼是否正在設法重啟武力干涉中國事務的道路,復活日本軍國主義,從而在中國統一台灣時,不惜武力保台,和中國一戰?

延申閱讀:日本是因為原子彈而投降的嗎?

這一點在北京並非情緒化反應,而是基於現實政治格局的判斷。過去幾年,日本右翼確實不斷通過台灣議題突破「戰後體制」限制,高市既是這一潮流的代表人物,也一直採取行動推動日本與台灣的政治接觸:主動會見台灣政要,高調授勳謝長廷,上台後立即發表如此刺激性的涉台言論。北京因此相信,高市的言論是蓄謀戰略佈局的一部分,而非即興發言。

在這樣的框架下,北京所警惕的不是一句話本身,而是日本可能正在醞釀一套「借台灣問題解禁自衛隊,實現國家正常化」的路線圖。

第三道紅線:在習近平面前承諾穩定,回國即挑釁,被視為蓄意背刺和政治羞辱

這一點外界極少討論,北京更不會提,因為涉及習的政治權威,但實際上是最能解釋北京如此激烈的一個原因。

在釜山中日峰會上,高市向習近平作出承諾——希望穩定雙邊關係,堅持1972年的建交立場。但回到國內才一周,她便在國會發表了與承諾完全相反的表述。對中國最高領導人而言,這種「當面說一套、背後做一套」的行為不僅是外交上的無誠意,更觸及政治權威本身。

「奉示約見」這一外交措辭正可說明問題的敏感性和嚴峻性。

在中國外交體系中,這意味著交涉指令來自更高層級,甚至是習近平本人,而不是外交部的正常業務操作;這類詞匯一般只在領袖認為「必須掙回面子」的事情上才會出現。

對任何中國領導人來說,外國領導人這樣前後不一的言行,在中國政治語境中等同於對最高領導人權威的挑戰,而對擁有高度權威的習近平,對其個人政治尊嚴的觸犯尤其不能容忍。北京對高市的憤怒在相當程度上是對這種「背刺」的反應,而非單純的政策分歧。

第四道紅線:破壞中國對外威懾的示範效應,推動台灣問題進一步國際化

北京在台灣問題上的一個根本目標,是保持問題的「可控性」,並防止其被國際化。如果日本首相在國會層面公開宣稱「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而北京卻反應溫和,那麼西方國家必然會認為,可以用類似語言突破「一中」政策的限制。

實際上,英國議會部分成員已經多次提出類似表述;德國、澳洲、加拿大以及歐盟體系,都有可能將日本的做法視為「可模仿的範本」。這正是北京最擔心的局面:台灣問題從當前的中美間角力,變成廣泛的西方國家與中國的多邊對抗。未來西方國家甚至個別非西方國家也可以按這個方式公開支持台灣,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底線就會被踩破。

北京絕不可能容許日本成為「示範效應」的源頭,因此必須強硬回應,以阻斷台灣問題國際化的鏈式反應。

北京的反制力度大概率不會下降

對高市本人而言,她可能認為自己只是延續日本政府數年來在涉台議題上的立場。但她似乎忽略了政治語言的效果取決於三個關鍵變量:說話者是誰、在哪裡說、在什麼國際結構下說。她既是日本首相,又是在國會發言,且是在剛向習近平作出承諾的背景下發表這番言論,同時日本右翼勢力正全力推動所謂「國家正常化」。結果便是,她一句話同時踩中了中國的主權紅線、歷史紅線、政治權威紅線和戰略紅線。

任一條紅線都可能引發北京的強烈反應,四條紅線疊加,北京的回應只會更為系統、更為堅決。

未來幾周,北京的反制力度大概率不會下降,而會繼續升級。若高市堅持不收回言論,中日關係將很可能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陷入一個難以逆轉的新階段。

接下來真正值得觀察的,不僅是北京的反制動作,還包括日本國內是否會因高市的冒進而出現政策層面的分歧。如果日本內部的安全政策路線因此右移,中日關係的長期走向可能比目前所呈現的更加複雜。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鄧聿文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