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富士康歐洲代工廠受指責

2013年10月3日

批評者指責富士康的亞洲工廠讓工人在沒有人類尊嚴的條件下工作。現在,歐洲的富士康代工廠也遭到同樣指責。

Foxconn Werk in Pardubice, Tschechien. Copyright:c't Magazin Foxconn Electronics Inc. ist eine Tochtergesellschaft des taiwanischen Unternehmens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Heute ist es einer der größten Fertigungsbetriebe für elektronische Produkte weltweit.
富士康在捷克的工廠圖片來源: c't Magazin

(德國之聲中文網)單調的計件工作,24小時倒班制,每班12小時,每周6天。不允許任何差錯,生產力不斷提高.這就是媒體筆下的富士康亞洲組裝車間。電腦、智慧型手機和游戲機在這裡進行手工組裝。這家嚴格以高效為宗旨的台灣綜合企業的子公司獲得巨大利潤,給工人們的薪水卻不夠養家餬口。三年前13名富士康中國工人接連自殺的事件讓這個世界最大的IT產品生產商聲名狼藉。現在,富士康又因在歐洲的生產基地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德國電腦雜誌c't的記者對捷克帕爾杜比采(Pardubice)的富士康代工廠進行了數天調查,採訪了勞工局、企業職工委員會、捷克工人以及來自保加利亞、羅馬尼亞、越南和蒙古等國的流動工人。在這個離德雷斯頓僅三小時車程的工廠裡,富士康讓工人們在類似亞洲工廠的艱苦條件下進行生產。c't雜誌的克里斯蒂安‧沃爾貝特(Christian Wölber)對德國之聲表示,「一個坐辦公室的人根本想像不出組裝線上這樣的工作有多麼辛苦和緊張。"

德國電腦雜誌c't記者克里斯蒂安‧沃爾貝特(Christian Wölber)圖片來源: c't

獎金制度帶來壓力?

他說,在組裝線上的12小時裡,工人根本不能交談、喝水或者休息片刻。雖然富士康並不禁止工人這樣做,但是工人們必須完成的任務,也就是組裝的件數太多,根本不能稍微轉移一下注意力。該雜誌的調查顯示,加上獎金和加班費,組裝線上的工人每個月能夠賺550歐元。雖然超過捷克的最低薪水線,但是只相當於該國平均薪水的60%。

沃爾貝特尤其對獎金制度提出批評。他說,每個月大約100歐元的獎金也取決於整個組裝線的評分。也就是說,即便某個工人的活兒做得好,如果同事沒有達標,他得的獎金也可能被砍掉一塊兒。富士康領導層對此予以反駁。富士康代工廠EMEA的高級經理斯科達(Petr Skoda)說,獎金是按照個人的成績而定。他還強調,該企業認為自己是歐盟的一員,並且遵守歐盟法律。此外,該企業也定期受到捷克當局的檢查。因此,他們對這篇報導"非常吃驚"。

歐盟內的現代奴役

但是,沃爾貝特批評的並非是富士康違反了法規。他甚至認為,富士康基本遵守了捷克的規章。但是,他說:"我想問的是,這些標準是否符合人的尊嚴。如此緊張的12小時一班的工作制是否能夠接受。"他批評說,人們利用了法律的漏洞,因為帕爾杜比采的工廠部分是由下屬公司經營。"這些公司成立得很快,消失得也很快,因此可以逃脫可能的制裁。"

富士康深圳代工廠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對富士康的指控可能在歐盟層面產生反響。德國社民黨的歐盟議員尤塔‧施泰因魯克(Jutta Steinruck)表示將推動歐盟對此進行調查。她向德國之聲表示已致信歐盟理事會和委員會。這位歐盟就業與社會委員會的委員還對歐盟窮國中剝削工人的趨勢表示擔憂。她說:"歐洲有些企業和行業中的現代奴役並不罕見。"她說,歐盟必須為流動工人建立咨詢點,因為他們往往不懂當地的語言,也沒有機會請工會幫助。

施泰因魯克有關富士康活動的詢問也許能夠得到歐盟要員的關注。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台灣的富士康公司可能在歐洲擴張。由於亞洲工人抗議以及中國的薪水上漲等原因,這家電子產品企業正在尋找替代生產基地。觀察家不排除富士康轉向中歐、東南歐發展的可能性。那裡的平均薪水雖然高於亞洲,但基礎設施好,與歐洲買方的運輸距離短,因此有利可圖。

歐盟議員尤塔‧施泰魯克(Jutta Steinruck)圖片來源: Jutta Steinruck

富士康已經在離帕爾杜比采40公里的庫特納霍拉(Kutnà Hora)擁有第二家工廠,生產伺服器。富士康在斯洛伐克也有工廠,生產索尼電視機。其它電子生產廠家也發現了該地區。 德國電腦雜誌c't報導,偉創力公司(Flextronics) 在匈牙利生產聯想計算機,塞裡斯蒂(Celestia)在羅馬裡亞生產硬碟。在烏克蘭等國也出現了電子產品工廠。

工會幾乎不加干預

在捷克等前東歐國家,外國企業對迎合僱主的政治氛圍尤為感到高興。德國外交政策協會的傑尼弗‧申瓦爾多( Jennifer Schevardo)對德國之聲表示,90年代起,這些國家特意創造條件吸引外國公司。首先是通過減稅或者在建廠措施上給投資者優惠。"

德國外交政策協會的傑尼弗‧申瓦爾多( Dr.Jennifer Schevardo)圖片來源: Dirk Enters/DGAP

工會幾乎沒有影響力。捷克問題專家申瓦爾多說,在後社會主義時期,工會在致力於工人的利益或者社會福利問題上幾乎不再扮演太大的角色。工會也沒有遠大的社會要求。"誰能創造就業崗位,誰的權力就更多。人們對此不想多說什麼。"

作者:Ralf Bosen 編譯:樂然

責編;苗子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