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實用主義者施羅德與中國的經濟實用主義

本文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12月6日

施羅德今天開始的中國之行是他1998年擔任德國聯邦總理以來對中國的第六次訪問。南德意志報的一篇文章這樣寫道:

施羅德在柏林親切會見中國副總理曾培炎圖片來源: AP

「總理到中國,同樣對歷史興趣不大,他更感興趣的是他認為有前途的事情。一方面,中國巨大的銷售市場使西方政治家和工業家激動不已;另一方面,施羅德想與中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每當他大談世界政治時,我們得出的印象是,他把德國視為介於華盛頓、莫斯科和北京之間的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中等強國。

此外,施羅德知道改革的艱難,中國領導人推進變更的意志和貫徹的能力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磁懸浮列車在德國無法上馬,而中國做出決定後,德國總理再次訪華時就乘上了磁懸浮列車。為了進步和經濟增長,中國人可以背離意識形態,這使實用主義者施羅德十分著迷。

中國正從意識形態獨裁轉為經濟實用主義獨裁,施羅德不願公開斷言中國原則上仍然實行獨裁,他更看重中國以實用主義代替了意識形態。由於沒有一位西方政府首腦象施羅德這樣經常前往北京,所以施羅德是受到那裡當權派歡迎的見證人,他既見證了中國的經濟開放、又見證了中國的威權統治。在這個問題上,主賓看法有所不同:施羅德認為,相互接近可以促進中國發生變化,而北京的紅色官老爺們歡迎這種相互接近,是因為它使自己得到了認可。」

法蘭克福評論報就施羅德訪華發表長篇文章說,到本世紀中葉,中國可能代替美國成為頭號經濟強國,所以訪問中國成了各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的「義務」。文章在介紹中國的經濟發展後,談到了中國面臨的問題:

「為跳躍進入工業時代,中國的大自然付出了代價,中國成了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溫室效應生產國。世界上空氣污染最嚴重的二十個城市中,16個在中國。中國的河流和湖泊受到污染、工業毒物或缺水每年破壞成千上萬平方公里的農田和森林。而目前,中國還只是處於工業化的開端。

市場逐步代替了計劃經濟。今天的中國是殘酷的曼切斯特式資本主義,公司老闆可以隨意解僱職工,獨立工會遭到禁止。結果是貧富差距和社會緊張局勢日益加劇。上海、北京和廣州人在考慮購買大眾帕薩特汽車,而內地農民往往沒有錢交子女的學費。每個星期各省都發生抗爭活動,被解僱的工人示威,反對國有企業的腐敗領導,農民與警察對打,抗議苛捐雜稅。」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