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家:中資收購 未有窮期

2017年10月8日

2016年,中資企業收購浪潮洶湧;今年,情勢有所緩和。然而,很可能這只是暫時現象,儘管中國企業債台高築。

Symbolbild China Währung Yuan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F. Dufour

(德國之聲中文網)專家們估計,雖然今年有所減少,中資在德收購行動會很快重新創下新紀錄。北京人民大學的經濟學家劉元春相信,條件雖有變,中國企業仍將繼續其在德國的收購之行。他稱,北京領導層的優先目標是,至2049年,人民共和國百歲之時,中國躋身於世界"工業超級大國"行列。劉教授對德新社表示,若不在德國收購,這一目標將無法實現。他估計,雖然由於新規定,收購額今年會有所減少,但很快就會創下新高。

為防堵巨資外流,中國當局已出台新規,限制多個行業的私企海外投資行為。根據新近生效的這些限制,中資企業不得在房地產、娛樂業及金融領域大舉收購。

劉元春指出,北京認為,此類併購尤其會導致中資外流,且無助於推進對本國經濟的宏大改造計劃,因此,"收購的焦點很快會轉向高科技"。

這一看法與安永(EY)咨詢公司的預測基本相同。該公司密切關注歐洲的中資收購行動,並向中國投資人提供咨詢。根據該公司提供的數字,今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在德共投資65億歐元,同比減少60%。不過,安永顧問克宏(Alexander Kron)今年7月就曾表示,未來數年,中資收購將重新達到與2016相當、甚至更高的水準。

在美國,中國投資今年上半年也下降了50%,為170億美元。這是美國企業研究所(AEI)報告的。這一美國智庫的中國問題專家們認為,這是中共重又牢牢掌控了大局的明證。

迄今,中國金融企業在海外尚非巨人。法蘭克福金融與管理學院教授、中國金融事務專家勒歇爾(Horst Löchel)指出,中資銀行在海外的生意依然只佔很小比例,最多5%,"迄今的海外投資不過是微小的開始;要是中國人真發力,那就該是另一種數量了。"他表示,中國人緩步前進,小心翼翼,與中國國民經濟的其它領域相比,中國銀行業要落後些。

勒歇爾教授指出,例如,未來2年內,中國銀行在德分行數量不會比現在的6家多出一倍。他認為,更可能出現的情況倒是,恰恰鑑於歐洲銀行處於盈利弱勢、股指相對較低,中資在西方銀行的戰略入股行為會增加。

在政治上,中資企業收購是一個棘手議題:北京向西方和日本發出的戰鬥口號名為"中國製造2025"。根據這一雄心勃勃的政府計劃,中國要在多個領域消除與國外的技術差距、至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為此,將現代化改造生產裝置、以本國創新產品取代從國外進口技術。

另一個問題是:中國企業常為企業收購支付創紀錄資金。而資金是從哪兒來的,通常不為外人所知。有一點卻是清楚的,即:中國經濟火爆在很大程度上奠基於大筆借債。中國問題專家陶伯(Markus Taube)在新近為慕尼黑經濟研究所撰寫的一篇文章中指出,2011至2016年,中國國內為銀行以外的企業提供的貸款翻了一番。

雖說中國國家債務低下,但中國企業卻深陷債務泥沼:陶伯教授寫道:目前,中國企業的債務比重已為國內生產總值的230%。

 

凝煉/苗子(德新社)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