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家:北韓感覺受到了挑釁

2013年3月31日

北韓宣佈和韓國進入"戰爭狀態"的聲明使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金正恩為何做出如此強勢的姿態?德國漢堡聯邦國防軍大學政治系教授普拉代托對此做出分析。

North Korean soldiers attend military training in an undisclosed location in this picture released by the North's official KCNA news agency in Pyongyang March 19, 2013. REUTERS/KCNA (NORTH KOREA - Tags: POLITICS MILITARY) ATTENTION EDITORS - THIS PICTURE WAS PROVIDED BY A THIRD PARTY. REUTERS IS UNABLE TO INDEPENDENTLY VERIFY THE AUTHENTICITY, CONTENT, LOCATION OR DATE OF THIS IMAGE. THIS PICTURE IS DISTRIBUTED EXACTLY AS RECEIVED BY REUTERS, AS A SERVICE TO CLIENTS. QUALITY FROM SOURCE. NO THIRD PARTY SALES. NOT FOR USE BY REUTERS THIRD PARTY DISTRIBUTORS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北韓在本周末宣佈和韓國進入"戰爭狀態"。這個警告會造成何種改變?這兩個國家自朝鮮戰爭以來一直維持戰爭狀态,朝鮮戰爭是以停戰協定告終,並未簽署和平條約。

普拉代托(August Pradetto):原則上,軍事和政治局勢不會因此而有多少改變,因為韓國和美國聯合一起要比北韓的部隊要強大的多。韓國和美國在東中國海的大規模聯合軍演讓北韓感覺受到了挑釁,而這個聲明就是北韓領導人對此次演習的回應。這個聲明也有一個國內政治作用,同時也向外界表示了抗議:我們反對這次軍事演習。

德國之聲:您剛才說,北韓之所以發出這項"戰爭狀態"聲明,也有著北韓國內政治的原因。您能做出進一步說明嗎?

韓、美本年度聯合軍演在3月11日開始舉行。圖片來源: Reuters

普拉代托:北韓領導人金正恩上台已經有一年多了。作為金正日的十分年輕的繼承人他必須證明自己的能力--他顯然是試圖通過使用強勢的言辭來達到這一目的。這些向美國和北韓領導層發出的反對言辭的目的還包括,他希望因此被認為是北韓的守護人和保護者。

德國之聲:他的這種做法達到了預期目的了嗎?

普拉代托:我們不能忘記,北韓是一個集權國家,所有的媒體都在金正恩的控制之下。那裡播出、播放的內容都是國家掌控的北韓媒體進行傳播的消息。相對來說,外界的訊息和客觀的報導在北韓幾乎看不到。人們只能依賴本國的媒體。除了本國媒體之外,另外的新聞來源地是中國,不過這些訊息幾乎沒有多少是能夠明顯引導北韓民眾的內容。

德國之聲:但北韓領導人一直覺得美國和韓國的聯合軍事演習是挑釁行為。現在事態是否已經升級到一個新的層面,還是北韓只是發出了更具有恐嚇性,威脅性的常見模式言論呢?普拉代托:現在的危險性尤其在於,北韓和韓國兩國某方無意中發生了什麼事情。這場軍演的絕大部分會在近期內結束。我估計在這之後緊張的情況可能會冷卻下來--如果在這之前沒有發生任何意外的話。

2012年初,當時未滿30歲的金正恩接替病逝的父親擔任北韓人民軍最高司令。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美國和韓國是否也可以主動作出,例如克制姿態,從而來緩和局勢的舉動呢?

普拉代托:這確實是一種可能。平息事態方面,美國努力甚少。事實上美國自己因為在日本和韓國的軍事基地也受到了壓力。這些基地在所在國不是沒有受到爭議。同時,美國希望加強其在亞太地區軍事基地,特別是在韓國和日本的美國軍事基地的能力,也希望可以在亞太地區加強導彈防禦系統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分析,北韓對聯合軍演的激烈反應對於美國來說肯定不是一件"很不湊巧"的事情。美國正好可以借此來鞏固自己的位置,貫徹自己的計劃,有力地駁回那些反對言論。

德國之聲:這意味著,這兩個國家都希望展示自己的實力嗎?

普拉代托:雙方都希望可以保持在該地區的地位。北韓擔心,自2001年就被美國提上議事日程的事情會發生,即:北韓政權的變化,有可能也要通過軍事手段才能實現。而美國方面正在試圖在亞太地區擴張。而這就是雙方之所以持有如此言辭態度的背景,也是雙方運行的戰略舉措。

採訪記者: Anne Allmeling        編譯:文木

責編:謝菲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