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家呼籲:警惕核競賽

2013年2月12日

北韓再次進行了核試驗。有專家認為北韓此舉並不讓人感到意外。而地區可能會因此出現核軍備競賽是最大的危險。

A customer look at television sets showing a report on North Korea's nuclear test at an electronics shop in Seoul February 12, 2013. North Korea conducted a nuclear test on Tuesday, South Korea's defence ministry said, after seismic activity measuring 4.9 magnitude was registered by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 REUTERS/Choi Jae-gu/Yonhap (SOUTH KOREA) NO SALES. NO ARCHIVES. FOR EDITORIAL USE ONLY. NOT FOR SALE FOR MARKETING OR ADVERTISING CAMPAIGNS. THIS IMAGE HAS BEEN SUPPLIED BY A THIRD PARTY. IT IS DISTRIBUTED, EXACTLY AS RECEIVED BY REUTERS, AS A SERVICE TO CLIENTS. SOUTH KOREA OUT. NO COMMERCIAL OR EDITORIAL SALES IN SOUTH KOREA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深知,這第三次核試驗將會使北韓進一步受到國際社會的制裁,卻一意孤行繼續核計劃,他的動機是什麼?

弗朗克(Rüdiger Frank):基本上,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他意欲借助本次發射進一步鞏固在本國的地位。他是否真的認為這是一個必要之舉,從局外人的角度來說難以判定。另外一種解釋是,這種舉措流露出他的某種人格個性--這也是我們目前並不所知的一面--那就是他傾向於在對外政策上採取一種強硬的態度。

德國之聲:談到北韓政府,很多人一直會用"不可預知、無法揣摩"來形容它。您從這個角度,怎麼看待北韓的核計劃?

弗朗克:顯然,不幸的是,人們在核計劃中看到了一個連貫性。北韓堅定不移地貫徹著其核計劃。差不多每三年,北韓就會舉行一次核試驗,除此之外,北韓還在推進彈道導彈發展計劃。北韓官方的立場是明確的:因為美國的關係,使北韓處於一個安全受到威脅的境地,因此北韓有權製造核武器。平壤說,國際制裁已讓北韓習以為常,制裁是不公平的,不過人們能夠承受住這個後果。之後出現的一些事件,使北韓更加堅定要展示自己的決心,比如:去年12月初北韓發射火箭,國際社會的反應十分強烈。而在這不久之後,韓國也舉行了一次火箭發射,卻沒有受到批判,北韓認為這也有失公平。

北韓問題專家弗朗克(Rüdiger Frank)圖片來源: Professor Rüdiger Frank

德國之聲:這次核試驗會給北韓和盟友中國的關係帶來何種影響?

弗朗克:這次核試驗對中國新領導人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考驗。不過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北韓一直就是個不十分理想的鄰國和盟國。中國對此心裡早就有數。

我認為最應該擔憂的問題是該地區其他國家的反應。中國擁有核武器,不過日本和韓國還沒有。我認為,最大的危險是,這兩個國家會因此受到刺激,重新考慮有關政策。

其中的邏輯是,如果鄰國掌握著核武,而自己卻沒有,那麼就出現了一種不對稱性。這兩個國家中一定會有支持結束這種不對稱局面的聲音。在技術方面,日韓兩國都有能力研製核武,他們都擁有多個核電廠,是核技術領域的佼佼者。而如果出現這樣的核軍備競賽對中國來說將是一個大問題。基於這個原因,中國將會十分明確地與北韓保持距離,並有可能同意對北韓採取進一步的制裁。德國之聲:您認為事態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

軍事優先是北韓的「國策」圖片來源: AP

弗朗克:十年來,國際社會一直努力試圖讓北韓放棄其核計劃。而北韓毫不動搖地堅持走在研製核武的道路上,並且比一些人估計的要走的遠。我覺得,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層面上,可能會採取進一步的措施,發表聲明和出台製裁措施。可是這些舉措起不到什麼作用。北韓最終將進行第四次、第五次核試驗,並且繼續試射導彈,直到成功研製出技術成熟的裝載核彈頭的洲際導彈。

而重要的是要接受現實,雖然這很難。西方應該專注於怎樣能將損失降到最低,防止在該地區出現核競賽。

北韓問題專家弗朗克博士在維也納大學東亞研究所任教,並且在首爾大學授課。

採訪記者:Hans Spross   編譯:文木

責編:葉宣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