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布林肯訪華:對話是好的 但安全風險並未消失
2023年6月19日德國之聲:您認為布林肯此行是對近期中美關係帶來的一個突破嗎?
藍普頓(David M. Lampton)教授:我認為是個積極進展。過去,這樣的會晤時常是結果好壞參半,有時甚至在會晤後出現公開的爭吵。從這一角度來說,這次的會晤後,公開的聲調是積極的。我想,他們至少是建設性地討論了議程問題。但我認為,美中關係之間的根本現實並未因此而改變,也沒有解決任何重大的議題。
德國之聲:因中美高層溝通的渠道受阻,有擔心認為兩國之間特別在安全事務上出現擦槍走火的風險增加。您認為,這次的會晤在這方面帶來某些改善嗎?
藍普頓教授:首先,據我們所知,布林肯國務卿在新聞發布會上說,雙方沒有在軍事領域就建立互信和溝通的措施達成一致。他希望未來能予以實現。我認為,中國對美國的台灣政策、在相關海域的巡航等非常不滿,因此,想要保持對美國施壓。美國希望中國軍方能提供某種保證,而中國軍方不願這麼做,--我想,習近平不想這麼做。所以,中國是在實施一種高風險的政策,是美國人所不樂見的。
德國之聲:從美方角度來看,除了希望中國軍方提供某種保證、或者說可預測性之外,還有其它訴求嗎?
藍普頓教授:我想,美國政府希望能繼續保持在台灣問題或者軍事或限制科技輸出方面現有的做法,而中國希望美國改變其中一些做法。布林肯或者說美國政府希望推行一種合作加競爭的政策。我想,中方是認為其中競爭的成分太過有進攻性,合作的成分太弱。我想,在美國,隨著2024總統大選的來臨,政府不想被視為軟弱、向中國作出讓步。所以,美國的內政也讓政治家不大願意採取靈活的立場態度。事實上,兩國內政都在推動著外交政策。對習近平而言,他講到美國對中國的壓制和圍堵戰略,再加上中國國內的民族情緒高漲。他也不能面對國內特別是軍方和情報部門(而作出讓步),這是他政治生存的基礎。
德國之聲:您剛才提到布林肯此行對重大具體問題沒有帶來改變,您所指是比如台灣問題或者晶片的限制嗎?
藍普頓:對,我想強調的是,布林肯訪華的一個積極方面是,增加了習主席與拜登總統年底會面的可能性。此外,財政部長、商務部長現在有可能也會前往中國。我希望他們二人能促進兩國的經貿關係。比如,2017、2018年,在川普总統任下,我們實施了關稅,而在拜登任下,這些關稅保持或者加強。經貿關係是很重要的。而現在,比如財政部長耶倫,她在拜登內閣中明顯是主張推動與中國的經貿關係的。
雖然深層的問題沒有解決,但首先必須同意相互對話。那麼深層的問題是什麼呢?兩個國家在亞太地區的戰略都是讓本國佔據主導地位。中國希望將美國軍事力量驅離中國的海岸。美國則希望保持其前沿性的主導地位。
德國之聲:那是否就是中方所稱美國對中國進行壓制和圍堵嗎?布林肯國務卿在新聞發布會上否認了這一點。
藍普頓教授:布林肯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到"脫鉤"與"去風險"的區別。我想"脫鉤"意味著斷絕一切經濟聯繫,"去風險"意味著讓供應鏈多樣化。而在中國政治上,在中方看來,這兩個概念基本上都被翻譯為"圍堵"(containment)。現實中,美國對中國企業實施制裁,這在中方看來像是經濟上的"圍堵",而中方也予以報復。經濟事務與安全事務是相互關聯的。因為對中國的軍事憂慮,我們限制技術的輸出,而我們越這樣做,對中國來說看上去就越像是一場經濟戰。我認為,在經濟上可以做的是:在通膨的年代,對比如說低成本的中國產品實施關稅並無好處。我覺得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開始嘗試改善雙邊經貿關係。
(以上內容譯自英文採訪,有所刪節)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