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 中美之間 歐洲不必選邊站

任琛
2020年5月7日

在新冠危機中受重創的歐洲駐華企業,如今已經快慢不一的進入了恢復的過程。但疫情中高漲的民族主義和對外企雇員及家屬的管制,是如今歐洲企業面臨的一大難題。歐盟駐華商會會長伍德克表示,中國當局的許多做法,實際上極大削弱了自身的軟實力。

Joerg Wuttke Peking China
歐盟駐華商會會長伍德克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H.W. Young

德國之聲:新冠危機威脅了許多企業的生存,其中包括像漢莎、阿迪達斯這樣的跨國大型企業。作為歐中商會的會長,在中國的德國行業歐洲企業目前的情況怎麼樣?

伍德克(Jörg Wuttke):與世界其它國家的企業一樣,我們感受到的情況仍然很糟糕。業務受到了重創。我們現在看到中國作為第一個陷入危機的國家,如今又第一個走出來。但是我們仍然非常擔心的是全球的後續情況將會如何?疫情會復燃嗎?研製出相應的對症藥品需要多長時間?有太多未知的事情。

德國之聲:就像您最近說過的,現在在中國有許多很嚴重的問題和未知的事情。您能具體的解釋一下嗎?

伍德克:一個非常未知的事情是我們如何讓企業的專業人員和家屬重新進入中國?和德國的做法不同,中國徹底關閉了邊境,而德國是允許擁有長期居留許可的公民和家屬進入的。我們現在真的有許多缺口需要填補。我們不知道中國的邊境什麼時候能再度開放。

第二方面當然就是中國的消費者會作何反應?經濟會怎樣重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還是會出現V型曲線。中國不是孤立於世界的一個國家,全球市場的崩潰也會影響到中國,尤其是歐洲和美國的市場。對於許多我們的企業來說,現在的問題是既然行駛到了相當危險的水域,那我們就不得不暫停一些投資上的決定,中國最後能得到多少是個問題。

延伸閱讀 -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中國製造業恢復的非常好

德國之聲:那您能介紹一下哪些德國或歐洲的在華企業目前處境非常困難。那同時哪些企業又屬於這場危機的受益者呢?

伍德克:想要找受益者,您得用放大鏡。也許有少數醫療行業的企業屬於受益者。我們的企業大部分都不在IT領域。騰訊是非常大的贏家,提供游戲內容的企業是大贏家。我們的一些企業很幸運的已經恢復的不錯,包括汽車行業。尤其是德國車企涵蓋的市場面,它們的業績如今甚至已經接近去年同期水準。化工產業也經歷了還算不錯的復甦,當然這也是因為化工企業的主要客戶群是汽車製造商,而後者的情況已經有所好轉。當然,情況的另一個悲壯的極端就是漢莎航空,還有空房率很高的飯店業。目前都看不到復甦的跡象。

另外很受打擊的還包括旅遊業。現在不用指望中國人願意很快的開啟他們的德國之旅。但中國遊客對於德國來說無比重要。他們是在商店裡花費最多的客戶。全球範圍內,中國遊客每年的海外購物支出已經超過了3000億美金。沒有了這些收入,服務業也會面臨巨大的問題。所以總的來說,製造業現在的總體情況還可以。但服務業仍然被打趴在地下。

德國之聲:就像您所說,雖然現在全球經濟都陷入危機,尤其是服務業。但是據歐盟商會的消息,只有大約10%的會員企業考慮在新冠危機的背景下,更加廣泛的配置自身的供應商結構。也就是說,只有10%的企業考慮在中國以外的地區擴展業務結構,90%的企業願意繼續留守中國。您覺得這是出於什麼原因?

伍德克:不僅是我們歐洲的企業這樣想,美國企業也是一樣。我們能去哪兒呢?拿化工行業來說,中國貢獻了全球增長規模的5至6成。你如果不來中國,就沒有出現在前線。另外一個有關多樣化的問題是,如果你現在在菲律賓、印尼或者印度投資生產,沒有人能保證下一場病毒危機的起源地不會是這些地方。所以出於這些原因,有關"歐洲企業離開中國"的說法其實並不屬實。

當然目前思考是否應該讓一些醫藥類的原材料產品生產回歸德國或者歐洲是有意義的,這完全是出於供貨安全的考慮。多樣化仍然會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但這不意味著企業應該離開中國。有可能是在中國的範圍內實現多樣化。新冠危機後,新的趨勢是企業在推進新項目時不考慮離開中國,但也會重新審視全世界範圍內的可能性。所以說,新冠後企業大舉離開中國的事情是不會發生的,但是他們會在選擇新的投資地時顧及多樣化。也就是說中國獨大的情況將會不再。

德國之聲:您也說過,未來人們看待中國作為投資地的態度會有所不同,具體的不同會體現在哪些方面?

伍德克:會體現在不同的方方面面。當然中國仍然會被視為全球範圍內增長率最高的國家,企業在此該如何面對。另一個問題是,企業怎樣面對一個依然不願意開放的國家。就像剛才所說,不是說它們要離開。已經到這裡的企業也很高興在這裡。但是另外一些企業也不願意一直等待中國開放市場。我們在這裡期待看到的是中國政府的改革意願。

另外一個問題是,我們看到中國的形象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損害。尤其是不久前發生的一些情況,包括我們企業的雇員被迫與家人分離都讓當前的氣氛變得十分緊張。這已經導致歐洲企業向中國派遣專業人員時會遇到巨大的問題。人員上的安排對於我們來說目前真的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領域。

德國之聲:也就是說您認為這一領域是目前最大的挑戰?

伍德克:對啊,如果說要離開中國市場,就要考慮到這裡有全世界最好的產業結構。包括江蘇的化工產業和廣東的電子產業。你是無法很快的在世界其它地方複製這些產業結構的,需要十年二十年的時間。

德國之聲:您這麼說不是因為您本人是歐盟中國商會的會長,而是因為您眼觀全球?

伍德克:我能看到自己的企業所處市場有多大的價值。化工行業整體60%的增長動力來自中國。汽車產業每年在中國生產2500萬輛企業。但同時如果你看中國的人均消費值,在很多領域還非常低,只是達到了土耳其的水準。如果中國民眾的消費能力和西班牙人一樣。那中國的經濟總量就會增加一倍。所以說中國經濟的發展未來還很有潛力。我們就是不知道會如何規劃,我們的定位會是在哪裡?

1月底中國接受外國援助防疫物資時,要求外國低調;3月後中國開始援助國外時,反而大肆宣傳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H. Schmidt

德國之聲:這一切也和中國政府的改革意願有關。我們看到目前許多國家向中國發出指責,甚至賠償要求--這其中也包括德國媒體。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處於一種防禦的模式。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激情高漲不僅來自官方的宣傳,同時也源自民間。在這方面您有所感覺嗎?

伍德克:當然,我感覺非常深。我每天都會看報紙。能感覺到一種當然是有原因的愛國主義如何常常變為民族主義的。這與中國的政治宣傳當然息息相關。光是把後來回國的感染者稱為"境外輸入"就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因為他們當中有90%都持有中國護照。

今年一月份的時候,如果中國公開的宣佈疫情的訊息。每個人都會明白中國有困難了,雖然反應有些不及時,但中國是受害者。儘管如此,世界還是向中國提供了20億只口罩,各國企業拿出了數以百萬計的捐款。中國其實可以繼續走這個路線的,向世界展現中國是一個知道感恩的國家,會反思後幫助其它國家。但是中國沒有這麼做,而是要求我們不要報導向中國提供援助的事情,讓我們保持低調。所以現在世界會驚訝的看到,中國向其它國家提供的每一批抗疫物資都會在網路上大肆宣傳。讓其它國家感謝中國。先是讓我們在提供救援物資時保持低調,然後轟轟烈烈的宣傳自己給他國提供幫助。所有的這些都讓中國自己極大削弱了自身的軟實力。

有些時候我在想,美國2001年經歷9 11事件的時候,全世界人都是美國人。如今全世界的人其實原本也都願意成為中國人。然後中國的宣傳部門開始了一種混亂的輿論攻勢,指責美國。這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損害。

德國之聲:確實,中國和美國就新冠疫情的源頭以及賠償問責問題現在進入了每天互相指責,時而以守為攻、時而以攻為守的狀態。您覺得歐洲在其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伍德克:經常會有人問我,歐洲會如何選邊站?如果算上英國,歐洲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我們有5億人口,擁有高精技術,在許多方面制定了全球標準。歐盟現在必須停止不自信的觀望其它人的態度。我們已經足夠大,足夠好到不用在中國或者美國之間做出選擇。美國人和中國人強迫我們必須審視華為和5G的問題,但我們歐洲自己就有兩家行業內的冠軍企業。所以我總是跟我的歐洲同事們說,各位,我們既不需要站在美國人這邊,也不需要站在中國人這邊。我們必須顧及到自身的利益。也許可以總結為"歐洲第一"。力求實現我們的宗旨:開放的市場、開放的社會。所以說,如果現在有來自美國或者中國針對歐盟的批評,我們沒必要顧及,也不應被此要挾。

伍德克圖片來源: DW

德國之聲:但我們目前看到的是中美兩個大國處於嚴重的對峙狀態,難道說歐洲最後不需要做出立場性的選擇嗎?

伍德克:歐洲沒必要在中美兩國之前做出選擇。而是應該選擇中立。如果涉及到我們和中國的共同利益,比如說氣候變化、WTO等議題,我們就站在中國人這一邊。如果我們和美國有利益相交的地方,比如南中國海、開放中國市場、我們就站在美國人這一邊。不是說我們想站在誰這一邊,而是說這其中牽扯了我們的自身的利益。所以說,那些相信現在必須選擇是該向中國靠攏還是向美國靠攏的想法,都是毫無建樹的。

延伸閱讀 - 2019年5月專訪伍德克:面對中美爭霸 歐洲恐怕不能騎牆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