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 : 這次華為事件,您認為美國是單純針對華為違反伊朗禁運,還是另有其他原因?
林和立 : 今次華為事件明顯是美國精心刻意炮製。許多人把事件形容為"人質牌",雖然被捕的孟晚舟在國際上並不是太知名,然而作為一個中國科技龍頭企業的接班人及CFO,地位頗重要,再加上華為背後的大老闆就是解放軍,而習近平就是解放軍、中央軍委的領導。所以這次華為事件可解讀為美國直接針對習近平,因為習近平實際為華為背後的大老闆。
另一方面, 與上一次網路巨企中興事件比較,就更加凸顯美國的刻意;根據美國的說法,中興破壞了聯合國及美國的法例,就是售賣高科技給北韓及伊朗。然而川普在今年年初痛擊中興時,儘管已迫至它幾乎全面跪下的局面,不批准美國公司售賣零件,包括晶片及Android計算機系統給中興,卻沒有牽涉逮捕任何人。因此,這次華為事件,令人相信川普是在打人質牌,想迫中方作出讓步,特別是在高科技及智慧財產權方面。這也是在阿根廷G20峰會90日談判的其中一個內容,當時白宮指責中國用非法手段奪取智慧財產權。
德國之聲:這次華為事件還牽涉到加拿大,您認為事件會變得更複雜嗎 ?
林和立 : 這次華為事件比較特殊的地方,還包括牽涉到第三國家加拿大,現時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及美國分別指出事件已進入司法程序,美國及加拿大司法機構在處理,不會再就事件作任何評論,由於牽涉到另一個國家事情就更複雜,除非美國要求加拿大把孟引渡至美國,如果幾個星期後引渡,加拿大的參予才會淡出。
德國之聲:您認為中方會有什麼反應,是否策動反擊活動向美國抗議?
林和立 : 孟晚舟被捕事件公開後,有些人揣測,中方會製造一個外交事件,透過一些網上有影響力的人,在網上發動一些反美的遊行,甚至包圍美國駐北京的大使館等等。觀乎目前情況這個應該不會發生,因為中方似乎不想把事情搞大。合理的懷疑是習近平當刻最迫切解決的事情,便是把貿易戰在90天內解決;在華為問題上,中方雖然會認為美國是在耍手段、沒有法律依據下非法禁錮或打人質牌,但目前習近平可謂投鼠忌器,若他發動一些民族主義的舉動向美國抗議,便等於把貿易戰談判的門關上。
內地一些傳媒也表示,中方也可能會打人質牌還擊。其實今年年初已經發生一些美國跨國公司的中層人員,被中國拘留的事件。事情之後,美國及一些歐洲的跨國公司,在內部電郵呼籲員工如要到中國,必須謹慎注意。當然不排除中國會打人質牌,然而這也有一定的風險,因為中方有求於美國,而美國可以出的牌子絶對多於中國;另一方面,華為定位是一家中國的私人公司,中方是否會提升到外交層面或兩國博弈丶冷戰廝殺的地步?當然暫時沒有人可以說得準,但針對目前景況,習近平的首要工作是要解決貿易戰,所以把事件搞大的機會比較低。
德國之聲:您認為美國在中美90天談判開始之際便扣押華為首席財務官,背後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
林和立 : 華為事件中,有些人揣測,川普最終的目的是要打擊習近平,把他拉下馬,雖然習近平目前在黨內,幾乎沒有人可以挑戰他,因為在中國政治系統裡,只要掌握軍隊和警察就等於至高無上。所以,習近平的權力仍然穩固,然而其聲望及權威卻大大地打了折扣。若在九十天內把事情解決不了,習近平在黨內的地位將會受到威脅。因此面對美國的重擊,目前習近平只能夠忍氣吞聲。
德國之聲:孟晚舟於上周六(12月1日)被扣捕,而當天史丹佛大學华裔教授张首晟被指因抑鬱症自殺,您認為兩件事件有關聯嗎?
林和立 : 針對華裔教授張首晟在12月1號抑鬱症自殺,與華為事件有關,存在一些合理的懷疑。因為張本人除了物理科研以外,也有一家很大的投資公司,似乎華為是他的顧客或最少有商業來往,張亦曾在深圳華為總部出現。根據一些傳媒報導,雖然未經核實,FBI在數月前曾經接觸過這位張教授,調查他是否把一些高科技及敏感的數據給予華為以及另一家在美國黑名單上的中國公司。
德國之聲:您如何形容目前中美的關係 ? 習近平面對的處境又是怎樣 ?
林和立 : 這是一招很辣的手段,使習近平面對兩難的局面。習近平現時面對的處境,是在90天內,必須集中精力處理貿易戰的問題,而這一場戰役非常艱巨,習也面對巨大壓力,美國在這一刻又加一拳華為重擊,習近平也只能忍氣吞聲,不可以高調地拍桌椅、動用其他還擊的方法向美國施壓,就如粵語的俚語,只好"汩一聲㖔進肚子裡"。
早於數個月前,中美關係已進入一個新的冷戰期,類似美國和蘇聯在80年代的冷戰。這個冷戰可謂全方位的,貿易戰只是冷戰的一個范疇,還包括科技戰,因為川普要防止中國科技超越美國,今次打擊華為,正是科技戰的開始。
華為財務長在加拿大被扣留,或被引渡至美國。法庭聽證會顯示,這與華為涉違反伊朗制裁有關。近些年來,華為在海外的拓張屢屢遇阻:受到「威脅美國國家安全」指控,受到「違反制裁令」調查,被澳洲等国禁止參與5G網路建設……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Ng Han Guan華為CFO、創始人任正非之女孟晚舟於2018年12月1日在加拿大轉機時被扣留,加司法部長稱,美國正尋求引渡她。法庭聽證會的內容顯示,這與華為涉嫌違反美國對伊朗制裁有關。華為發聲明稱,孟面臨「未指明的指控」;華為並不知曉她有任何不當行為;華為遵守包括美國在內的出口管制與制裁法律法規。中國駐加使館則表示「堅決反對並強烈抗議」。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N. H. Guan在2017年3月,華為的競爭對手、中國國企中興承認違反制裁令,被罰款逾10億美元。美商務部稱,中興向伊朗、北韓出口了相關產品。另據《華爾街日報》報導,2016年、2017年,美國商務部和財政部先後向華為發行政傳票,調查有關該公司是否向古巴、伊朗、北韓、蘇丹和敘利亞出口美國技術。司法部也就此在開展調查。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華為在伊朗具體經營哪些業務,並沒有很多的公開訊息。華為伊朗官方網站(見截屏圖)幾乎只提到手機、筆記型電腦等消費類產品。此次孟晚舟案件,也並沒有引起伊朗媒體的太多關注。目前,華為手機銷售份額在伊朗市場排名第二,僅次於三星。
圖片來源: huaweiiran.com美國針對華為的指控,並不僅限於伊朗問題。華為公司創立於1987年,創始人任正非現年74歲,曾是軍人。有關華為與中國政府的關係、以及作為非上市公司所有權關係的不明朗,在許多國家都引起質疑。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Blanches2012年,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稱,經過一年調查後得出結論,華為與中興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該委員會稱,這兩家公司被指與中國政府關係密切,並獲得大量補貼。此外,華為被指為中國軍方提供服務。華為否認這一說法。《紐約時報》報導稱,美國官方實質上阻止了華為向美國銷售其電訊基礎設備。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H-C. Dittrich除了華為的通信基礎設施產品,其智慧型手機也沒能按計劃進入美國市場。華為原計劃在2018年1月的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上與美國電信服務商AT&T合作推出新手機,進軍美國手機市場。而在美國國會多名議員向聯邦通信委員會發出聯名信,對華為通過美國主要通信服務商銷售客戶終端產品的計劃表示憂慮後,AT&T取消了同華為的合作。
圖片來源: Reuters/F. Fuentes 2018年8月,華為稱,澳洲政府已禁止華為、中興參與該國5G無線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澳政府的一份聲明中則沒有點名這兩家公司,而是稱必須將某些特定供應商排除在該國的5G網路外,「可能受到外國政府法外指示」的公司構成了不可接受的安全風險。2018年11月,紐西蘭也禁止華為為該國提供5G網路設備。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Schiefelbein同屬大洋洲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其通信基礎設施非常薄弱,有意進行大規模擴建升級,並且修建通往澳洲的海底光纜。華為2016年就已經同意為該國新建通信網路。但是路透社報導稱,美國、澳洲等国正在發動一場強大的公關戰,試圖在競標中戰勝華為,抵制中國在南太平洋上的影響力擴張。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Xinhua/B. Xuefei在美國、澳洲等地連續碰壁之後,華為現在非常重視深耕多年的歐洲市場。在整個歐洲市場上,包括德國電信、英國電訊在內的眾多電信業巨頭都大量採購、部署華為的設備。但是在今年7月,英國情報機關的一份報告認為,中國廠商華為為英國電信領域提供的眾多關鍵設備,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風險。不過,華為的手機銷售並不受此影響。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empics/J. Nguyen德國政府計劃在2019年上半年舉行5G頻譜牌照拍賣,這將是一個投資規模高達800億歐元的巨大市場。對於深耕德國市場多年、早已成為德國多家電信企業主要供應商的華為而言可謂志在必得。但是,德國政府內部有聲音認為,來自中國的電信設備會威脅到德國的國家安全,呼籲將華為等中國電信設備廠商排除在德國5G通信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之外。
圖片來源: Imago/Sven Simon台灣當局則在醞釀延長針對中興、華為這兩家中國廠商的電信產品5年禁令,認為這會造成安全隱患。12月10日,立法院部分議員呼籲將華為禁令延伸到金融領域,禁止銀行、保險公司使用華為的伺服器、交換機等產品。目前,華為在台灣只銷售無繩電話等消費類產品。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Ng Han Guan除此之外,華為在海外還曾經歷一些其它「難題」,比如,2018年6月,Facebook表示與包括華為在內的四家中國電子公司有數據共享合作關係。Facebook稱,與華為的合作提供的所有訊息都存儲在移動設備上,而不是華為的伺服器上。Facebook還宣佈會終止與華為的協議。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P Photo/J. Sanchez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