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不會一直「韜光養晦」

2013年5月25日

中國問題專家桑德施耐德認為,歐盟缺乏統一的對華政策,在處理貿易分歧上過於冒進。但顯然中國已將德國視為對歐政策的軸心,要解決與布魯塞爾之間的問題,絕對繞不過柏林。

The conductor of a military band performs during a rehearsal before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PC) 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 March 3, 2013. REUTERS/Jason Lee (CHINA - Tags: POLITICS)
Volkskongress China 2013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李克強即將到訪德國。這也是這位中國總理上任後訪問的首個歐盟國家。對於中國來說,德國是不是在歐洲內具有重要意義的國家?

桑德施耐德:可以這麼說。中國已經很明確地把德國視為歐洲的重心所在。在應對歐債危機方面也是如此。德國是中國全世界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其先進的技術很吸引人。中國人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過去幾個月乃至幾年裡,德國政府在許多國際議題上的影響力有所增大。這一切都使德國成為一個令中國新政府非常感興趣的夥伴。

有人說,德國和中國之間有著一種"特別的關係"。其他國家擔心,這種"特別的"的德中關係可能會影響到歐盟與中國的關係。您剛才也提到,北京將柏林視為歐洲的一個中心角色。中國官員曾經說過:"要想在布魯塞爾辦成什麼事兒,首先得去一趟柏林。"如何理解李克強此次訪問在柏林-布魯塞爾-北京之間的這種三角關係中所處的位置?

要想在布魯塞爾辦成事兒,得先去一趟柏林,這並不僅僅是中國政府的感受。其他國家也是如此。這是在人們心目中德國之重要性日益提升的體現--不僅在歐洲,在國際上也是如此。假如布魯塞爾因為中國和德國之間的關係相對緊密感到不悅,那麼這既不是中國的錯,也不是德國的錯。問題在於,布魯塞爾在處理與中國的關係方面沒有做好自己的功課。如果諷刺一下,可以這麼說:歐洲奉行著28種不同的對華政策。每個歐盟成員國都有自己的路線。歐盟的對華聲調是格外溫和的。但這當然也給了中國機會,不斷地利用歐洲各國之間的不同觀點進行逐一博弈,以達到符合自己利益的結果。我再強調一遍:對於這種現狀,人們可以批評,可以遺憾,但中國並沒有做錯,錯在歐洲,因為它不能建立一個共同的外交政策。

桑德施耐德教授圖片來源: DGAP/dapd

一年前,李克強曾經在《金融時報》撰寫文章,表示中國希望歐洲統一、強大、繁榮。如果中國面對一個分裂、不和諧的歐洲反而能夠如魚得水的話,他的這番口頭表白又是不是真心的呢?

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最起碼其真心成分應該和歐洲方面對中國做出的類似口頭表白差不多。在全球權力政治格局下,中國顯然是不願意只同美國乘同一船。從這個角度看,一個有效的全球多極化格局符合中國的利益。而在中國眼中,當美中兩個大國發生衝突的時候,在必要情況下歐洲這個夥伴可以起到平衡作用。

梅克爾總理據說和前任中國總理溫家寶私交不錯。現在新的總理上任了。國家政要之間的良好私人關係對國與國關係究竟有多大影響呢?

影響很大。過去有過很多的例子可以證明,與其他國家領導人之間的緊密私人關係對德國外交政策的成功是至關重要的。這種關係有時候甚至可以超越基本政治方向的差異。歷屆法國總統和德國總理之間的融洽關係就是明證。與俄羅斯或者美國總統的關係也是如此,這當然也適用於對中國的關係。國際政治不是一個排除人為因素的事件。在國際政治的舞台上,有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如果需要談判或者解決問題的兩個人,原本私底下關係就不錯的話,最終的結果肯定要比在兩個人水火不相容的情況下好一些。

談到"解決問題":李克強來到柏林後,肯定有一系列的問題需要處理。比如歐盟對於中國補貼其光伏產業的指責,還有最近宣佈的對華為和中興啟動調查等等。雙方將如何處理這些問題?還是說他們根本不會提上議事日程?

我可以很確定地說,即使德方不將其列入議事日程,中國總理也會主動談及這些問題。這也是雙方會談的眾多議題中最為重要的幾個。其他的可能是涉及敘利亞或者伊朗,可能與資源或者智慧財產權有關,範圍非常廣泛。但是上述幾個針對中國的歐盟貿易政策具體動議,顯然並不被柏林方面看好。僅僅依據一家德國企業的倡議(雖然這樣的訴求非常令人理解),就對中國提出非法補貼的指控,這樣的做法顯然過於草率魯莽,就好像歐盟內部的太陽能產業沒有得到過補貼一樣。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家--或者說類似歐盟的國家聯盟組織--對自己的經濟體進行的扶植和補貼力度能夠趕得上歐盟。這本來就是個非常艱難複雜的爭議局面。如果中國對此以牙還牙,那麼媒體炒作的所謂貿易戰也許就會成為現實。若真走到這一步,只能說既不符合歐盟利益,也不符合中國利益。我們只能希望,在布魯塞爾的官僚隊伍中,能夠多一些真正懂行的專業才幹,如今的情形看來並非如此。

納坦雅胡日前到訪,李克強接待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

您剛才提到,兩國政府首腦在柏林的會談中可能會談到伊朗、敘利亞等國際議題。不久前,中國剛剛分別邀請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領導人前去訪問--而且幾乎是同時。這不禁令人猜測,中國是否會加強在中東事務中發揮的作用。中國的外交政策是否會出現新的導向?因為到目前為止,北京一向習慣於採取所謂"韜光養晦"的姿態。

您說"到目前為止",這是很有道理的。中國的確一直在外交上相當克制低調,而且這也符合其利益。但是近年來,我們能夠在中國外交發展過程中看到一個再正常不過的現象:如果一個國家能夠連續幾十年實現經濟如此迅猛的發展,並取得像中國這樣的成功,那麼這種經濟上的成就遲早會轉化為政治影響力,甚至是軍事實力。隨之而來的就是全球性的利益所在。也就是說,這個國家會變得越來越主動,它會關心很多國際議題,以服務於自己的利益。我們必須要慢慢地適應一個在國際事務中逐步發揮越來越主動作用的中國,以其固有的實用主義方式。當我們邀請中國承擔更多國際義務的同時,也要明白一點,即使中國履行國際義務,也並非一定要以遵循歐洲或者美國利益的方式,而是會遵循自己國家的利益。

這樣我們也就談到中國政府的新口號:新任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其實也隱含了很多民族復興的意味在其中。這個所謂的"中國夢"背後隱藏著什麼,對於德國來說具有怎樣的意義呢?

對於民工來說,衣食無憂就是他們的夢想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這當然是一個非常空泛模糊的概念,理論上每個人都可以進行自己的解讀,而且每個人多少都能夠找到一點共鳴。習近平提出的並不是什麼新東西,實現國家繁榮富強是中國精英在過去幾十年不間斷的夢想。早在19世紀中國人就提出過強國夢,但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取得任何成功。直到最近的三四十年,中國人才取得了相應的成就。作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把這些夢想提煉成一個詞匯,首先是容易理解的,其次它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可以有助於促進國家的凝聚力--而執政合法性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素。究竟中國要怎樣具體地實現這個"夢",我們將在未來幾年乃至幾十年裡拭目以待。這個夢的實現將具有軍事性、政治性、經濟性的元素,其中也許甚至會有一些具有示範意義的元素,值得我們西方人去研究--這與某一屆中國政府對於"中國夢"具體如何定義並沒有關係。

桑德施耐德(Eberhard Sandschneider)是中國問題專家,柏林自由大學中國和東亞政治研究小組組長。

採訪記者:馮海音(Matthias von Hein) 編譯:雨涵

責編:李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