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中國無須借力俄羅斯

採訪:葉宣2016年6月23日

俄羅斯總統普丁本周六(6月25日)訪問中國,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學者戴昕昊(Thomas Eder)認為,為應對西方的制裁和國內的經濟困境,在雙邊關係中,俄羅斯目前更需要中國。

Russland 7. Gipfel der Brics-Staaten in Ufa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S. Krasilnikov

德國之聲:普丁訪華期間雙方將簽署一系列經貿協議。莫斯科至喀山的高鐵及北極天然氣田等大型項目引來廣泛關注。這次訪問的重點在於經濟合作嗎?

戴昕昊:經濟的確是此次中俄峰會的中心議題。迫於國內糟糕的經濟形勢和西方的制裁,俄羅斯現在已經願意接受中國在敏感領域的投資,並在能源貿易的談判中對中方做出讓步。儘管中國在俄羅斯的多項投資具有戰略考量,或因其資金和規模非常受到關注,但在中國境外投資的總數中,對俄投資仍只佔很小的比例。雙邊貿易的規模仍低於雙方提出的目標。一些人寄予厚望的農業領域的貿易合作迄今也沒有收到令人滿意的成效。

德國之聲:在西方的制裁壓力下,俄羅斯是否更急於尋找一個強大的夥伴?

戴昕昊:制裁無疑讓俄羅斯面對巨大的壓力。在外交上莫斯科不希望受到孤立,在經濟方面則要與經濟衰退作鬥爭。因此與中國在外交上展示團結、密切經濟和投資關係對俄羅斯政府來說很重要。不過恰恰在經濟領域,中國現在所能提供的合作條件,還不能滿足俄羅斯的胃口。

德國之聲:俄羅斯有哪些具體的期待?

戴昕昊:例如俄羅斯對中國的石油供應應擴大到何種程度,能出口多少天然氣,在東線輸氣管道之外是否還應修建西線管道。中國十分重視避免對任何一個進口方形成依賴,包括俄羅斯。此外鑑於目前的經濟形勢,中國對石油天然氣的需求增長得不像一段時間前估計得那麼快了。因此俄羅斯希望以中國填補歐洲能源進口下降造成的損失,看來是無法實現的。俄羅斯還希望中國能在俄大筆投資,卻忽視了本國經濟對投資缺乏吸引力,以及中國經濟本身要面對種種問題的現實。

德國之聲:有人認為中俄是迫於現實需求而結成盟友關係。您認為兩國間存在發展長期夥伴關係所需的共同基礎嗎?

戴昕昊:一種一再被提出的觀點是,中俄夥伴關係的基礎是共同拒絕一個由美國主導的單極的世界秩序,以及兩國在國際關係中的相似立場。但這一基礎存在的前提是,各自的重要利益不會受到損害。而與此同時,中國正在靠自己的力量逐漸改變美國"一方獨大"的局面,根本沒有必要借助俄羅斯的幫助。

德國之聲:您認為中俄雙邊關係發展上最大的問題和障礙是什麼?

戴昕昊:迄今為止,雙方的經濟交往相對比較單一。中國從俄羅斯進口原材料,出口工業製成品。一個例外是軍火和核工業,但由於中國本土產能的增加,俄羅斯的這一塊出口也在萎縮。從俄羅斯的能源進口建立得極為緩慢,增長潛力也不大,因為兩國政府在價格上談不攏,而且中國注重進口來源的分散、多樣化。在外交方面,中俄都不願意與對方走得過近,更不會為了這一關係犧牲自己的其他利益。此外中國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儘管北京以各種方式試圖安撫,還是無法打消俄羅斯的不信任感。

德國之聲:中國方面對軍事領域的合作似乎較感興趣,中俄在這方面能走多遠?

戴昕昊:俄羅斯仍然中國最重要的軍火出口夥伴。但武器貿易規模有所下降,原因是中國自身生產能力的擴大。為了維持這一領域的貿易,俄羅斯現在有意向中國出售其最先進的武器系統。在上海合作組織這樣的多邊組織的框架下,中俄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了。而最近雙邊的演習也在增多。值得注意的是,兩周前中俄艦船同時出現在中日間存在領土爭議的尖閣列島(中方稱釣魚島)附近水域。但俄方的"支持"不會超出這樣象徵性舉動的範圍。

戴昕昊(Thomas Eder),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研究員,著有《中俄在中亞地區關係:能源政策、北京的新自信與21世紀地緣政治》(China-Russia Relations in Central Asia. Energy Policy, Beijing's New Assertiveness and 21st Century Geopolitics),研究重點為中國外交政策、中國與國際法。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