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北京擔心歐美聯合對付中國

崔牧
2020年8月27日

中國外長王毅本周訪問義大利、荷蘭、法國、德國以及挪威,歐方與中方最為關切的議題分別是什麼?最近幾個月以來,歐洲各國對中國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德國之聲就此專訪了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歐中關係問題專家盧可瑞。

Italien, Rom I Wang Yi und Luigi Di Maio
王毅和迪馬約8月25日在羅馬召開聯合新聞發布會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NSA/A. Percossi

德國之聲:以往中歐之間的外長訪問,並不會引起媒體的太大關注。可是這一次王毅到訪義大利、荷蘭、法國、德國以及挪威,歐洲媒體的關注度明顯較高。這次訪問真的很重要嗎?

盧可瑞(Lucrezia Poggetti):是的,近期有不少很重要的變化,比如在香港問題上,歐盟官方就在一個月前就港版《國安法》形成共識,出台了限制出口、調整引渡條約等反制措施。還有不斷激化的中美對立,尤其是在5G問題上,美國又出台了一系列針對華為的措施,對歐洲國家使用華為也構成影響。王毅此番來歐洲,正是在一個對華為參與5G建設很關鍵的一個時間點,5G勢必會是此行的重點話題。

王毅和迪馬約8月25日在羅馬召開聯合新聞發布會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NSA/A. Percossi

此外,圍繞新冠疫情的合作也是重點,8月25日的王毅和義大利外長迪馬約(Luigi Di Maio)的聯合新聞發布會上就有所體現。這既包括疫苗研發合作,也包括疫後經濟復甦。王毅還強調堅持多邊主義,這是在不點名批評美國,同時還呼籲歐洲國家在戰略上不要依附美國。所以我認為,王毅此行的一大目標就是防止歐美聯合起來共同對付中國。

中國外長希望向歐洲主要國家傳遞一個訊息:不論是疫情期間還是疫情之後,中國都是歐洲的好夥伴。中國自己其實也知道,香港問題以及疫情早期處理不透明問題已經損害了中國在歐洲的形象。所以王毅努力向歐洲許諾,中國是好夥伴,並且防止歐美聯合制華。

德國之聲:您剛才提到了華為是此行的關鍵議題,可是中歐雙方似乎都沒有在公開講話中過多提及這一點?

盧可瑞:確實是這樣的,不論是王毅啟程前中國外交部的通報,還是8月25日在義大利的聯合新聞發布會,都沒有明確提及華為或者5G。但是從時間上來看,不久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訪問中東歐國家時公開提及了這個話題,稍早前,英國方面也宣佈將逐步汰換華為設備。而德國、義大利的營運商正處在關鍵的時間點,比如有些義大利營運商已經表示不在核心網中使用華為設備,義大利總理原則上同意本國電信企業使用華為產品,但是安全標準也有所提高。德國當局也還沒有做出最終決策。

今年7月,義大利外長迪馬約曾致函歐盟外交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要求在9月底的歐盟理事會常務會議上討論5G問題。而就在本周晚些時候,歐盟各國外長會晤也有可能要討論5G與華為問題。所以我認為,北京方面一定對此高度關切,儘管他們沒有在公開場合顯現出來。

德國之聲:還有哪些重要話題沒有在公開場合被提及?比如人權等中國政治敏感議題?

盧可瑞:香港問題其實在羅馬的新聞發布會上已經提及了。義大利外長表示將繼續關注港版國安法的實施,王毅則強調不干涉別國內政原則,並給出了中方的詮釋。雖然迪馬約並沒有發表很強硬的措辭,但是他依然採取了和歐盟一致的路線。要知道,就在短短幾個星期之前,義大利官方還在說不會在香港問題上干涉中國內政。所以迪馬約的姿態轉變還是值得一提的。

德國之聲:如今在談論歐中關係時,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在談論歐、中、美三角關係。您剛才也提到王毅此行的目標就是拉攏歐洲、防止歐美一致制華。中國外長的這一目標能達成嗎?

盧可瑞:這注定不是簡單的任務。中國在歐洲的形象過去幾個月已經嚴重受損,原因包括香港問題、疫情處理欠缺透明度問題、以及口罩外交問題。中國的口罩外交往往被視作無恥的宣傳,在很多起案例中,中國將銷售出口的醫療物資包裝成援助行動。總體上,這讓人對中國更加懷疑。和去年義大利加入"一帶一路"倡議時相比,如今的氣氛已經發生了急劇轉變。幾個星期前,義大利議會通過了決議,聲援香港的自由和人權。在5G議題上,採取行動限制華為的歐洲國家政府也越來越多。

中國的所謂「口罩外交」顯然已經引起了部分歐洲國家的反感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photonews.at

我認為,不論中美關係怎麼發展,歐洲國家對中國的狐疑都會增長。歐洲各國將會繼續和中國開展經濟合作,但是在政治議題、安全議題上,基本立場也十分清晰。即便像義大利這樣一年前剛剛加入"一帶一路"的國家,如今也在政治上確認了緊靠歐美盟友的立場。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