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去風險」是為「黑天鵝」未雨綢繆

2023年12月7日

歐盟領導人赴北京參加歐中峰會,經貿關係以及經貿摩擦是主要議題。作為在華歐洲企業的代表,歐盟駐中國商會如何看待當前的歐中經貿關係?歐盟官方的「對華去風險」是否會損害這一關係?德國之聲就此專訪了商會秘書長唐亞東(Adam Dunnett)。

經貿問題是本屆歐中峰會的焦點
經貿問題是本屆歐中峰會的焦點圖片來源: Colourbox/E. Wodicka

德國之聲: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歐中峰會前曾經說,中國經濟的產能過剩會向國外輸出,並且也會導致歐盟的市場被扭曲。您是否認同馮德萊恩的這種觀點?

唐亞東:我們首先要看歐中經濟的整體情況。他們分別是對方的第一大或者第二大外貿夥伴。過去幾十年來,歐中兩大經濟體都極大地收益於這一經貿關係。它當然始終面臨著一些挑戰,但是最近幾年來,我們注意到中國對歐洲的出口顯著上升了20%~30%,而與此同時歐洲對中國的出口卻只是基本持平,小幅增長3%。這就造成了歐中貿易逆差急劇擴大。我們看到中國向歐洲增加出口電池、化工製品、電動汽車等產品。我們認為最為關鍵之處在於確保歐中經貿關係具備可持續性,讓其運作符合自由市場原則。這也是近來歐洲方面許多人擔心市場關係遭扭曲、關注中國出口產品不斷增加的原因。

歐盟駐中國商會主席彥辭(Jens Eskelund):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產能過剩尤其令人擔心圖片來源: Ng Han Guan/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不久前,您的同事、歐盟駐中國商會主席彥辭(Jens Eskelund)也說,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產能過剩尤其令人擔心。而您剛剛也在強調:歐中經貿關係近年來呈現出了不同於以往的趨勢。許多分析人士都指出,中國的產能過剩往往是因為政府運用了巨額補貼等干預市場的手段,但同時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在電動車、綠色能源領域,歐洲同樣也有巨額補貼。雙方的政府補貼行為,是否可以放在一起比較?

唐亞東:政府補貼行為不是什麼新鮮事,全球所有經濟體都會運用這種手段來扶持新興科技的研發。我認為,補貼行為也要講究可持續性,關鍵在於讓既有產業有時間來適應、支持新技術的發展,還要讓補貼行為公平公正。其實,不少在中國投資的歐洲企業也能獲得中國政府提供的各種補貼,但並不總是如此,還有許多歐企沒法像其中國競爭者一樣獲得北京方面的同等補貼。所以我們認為補貼的關鍵在於對所有企業、所有投資者都透明、公平,還有一點則是補貼新產業不應對傳統產業造成太大傷害,要避免後者崩潰。

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兼貿易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在訪問中國時曾經說,那些獲取了中國政府補貼的歐洲車企,也會遭到歐盟針對中國產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圖片來源: Johannes Neudecker/picture alliance/dpa

德國之聲:幾個月前,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兼貿易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在訪問中國時曾經說,那些獲取了中國政府補貼的歐洲車企,也會遭到歐盟針對中國產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您如何看待這一表態?

唐亞東:歐盟方面還在調查中。當一個經濟體發現某一貿易領域發生劇變時,想要調查原因,這總是合理的。我想再次強調:歐中貿易關係對我們雙方都至關重要,必須要避免其中一方因為無法解決某些本有機會解決的爭端而採取強烈手段。

德國之聲:好吧。那我們把視線轉向在北京舉行的歐中峰會。作為商會,你們會採取哪些措施來促使布魯塞爾和北京雙方改善經貿關係、解決現在存在的各類問題和摩擦?

唐亞東:今年夏天,中國政府發布了24條旨在改善直接投資環境的措施,受到了經濟界的好評,這可以說是近5年來最積極的措施。我們相信中國政府會拿出誠意切實推進這些措施,歐盟商會也在幫助成員企業理解好這些涉及智慧財產權、同等待遇等方面的措施,從而能繼續投資中國。我相信這也是北京方面的目標,展示中國依然開放、依然需要外國投資的形象。

12月7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左)與習近平在峰會正式開始前合影圖片來源: Dario Pignatelli/European Council Press Service/AFP

德國之聲:前往中國參加峰會的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可以被認為是"對華去風險"概念的最初提出者之一。峰會期間,"去風險"必然會成為雙方領導人之間的一大爭議話題。歐盟商會是否也會積極配合推進"對華去風險"?你們是否會嘗試說服在華經營的歐洲企業犧牲一些眼前利益來推動"去風險"?他們是否已經在這麼做?

唐亞東:首先我們要正確理解"去風險"這個概念。歐洲人談"對華去風險",並不是要"脫鉤",而是要確保在發生疫情、戰爭等"黑天鵝事件"時產業鏈供應鏈不至於中斷。這需要相關企業做好準備、提高韌性。歐洲的《關鍵原材料法案》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防止就某一原材料依賴單一國家。我們比較擔心的是中國有許多文件都在強調自給自足或者類似的"雙循環"。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對在華企業的經營信心造成了比較大的影響。所以作為歐盟商會,我們強烈建議中國官方避免使用這種會嚇退外國企業的概念。而對於"去風險",我們則有著十分清晰、理性的理解。其實中國推行"去風險"遠遠早於歐洲。我們需要在"去風險"時掌握好平衡,所以我認為歐中雙方近期加強對話、尤其是高級別對話是一件好事,有助於相互解釋、相互理解訴求,從而確保歐中經貿關係能夠改善並繼續符合大家的利益。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歐中峰會:有對話但難有成果

02:43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