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只要中美不開戰,德國就不會「選邊站」

2021年9月8日

德國大選已經進入倒計時,梅克爾長達16年的總理生涯也接近尾聲。如何評價這位「鐵娘子」的對華政策?新政府對北京的態度是否會更強硬?在中美對峙持續的情況下,德國該如何處理和這兩個大國之間的「三角關係」?德國之聲採訪了德國波昂大學政治學教授辜學武。

Symbolbild Deutschland und chinesisch-amerikanische Rivalität
辜學武:如果到了德國真的非要"選邊站"的時刻,那一定是中美之間爆發軍事衝突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 Ohde/M. Cui

德國之聲:回顧梅克爾執政16年來的德中關係發展歷程,給您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大事件有哪些?

辜學武:梅克爾執政的這16年,有很多事情都值得回味。如果把這期間她和中國打交道的大小事件像電影一樣在腦海裡回放一遍的話,對於我作為觀察家來說留下最深印象的可能是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她上台之後不久,就毅然決然地會見了達賴喇嘛。這次會見給當時的中德關係產生了很大影響,造成兩國關係在大概半年的時間裡處於接近凍結的狀況。我當時就非常佩服梅克爾這種毅然決然的精神。時任德國外長,也就是現在擔任德國總統的施泰因邁爾,當時就力勸梅克爾不要在公開場合會見達賴喇嘛,但她還是出於自己的信念以及對達賴喇嘛的尊敬,進行了這場會面。但也正是這次會見,讓梅克爾學會了一種和中國打交道的方式,從那之後,她就再沒有公開地挑戰過北京定義的所謂核心利益了。

第二件事就是去年年底,梅克爾聯手馬克宏推動了中歐投資協定,這讓我感到非常驚訝。因為當時美國大選後的局面還沒有塵埃落定,西方對於中國的輿論整體上是相當負面的。但是梅克爾就力主一定要在美國新政府上台之前達成這份協議。我覺得她的政治精算能力非常強。因為她預感到,一旦拜登上台之後,她推動了七年的這份中歐投資協定將會付諸東流。雖然後來因為歐盟和中國之間因為新疆問題發生的矛盾,這份協議最終沒有得到批准,而是被凍結,但是梅克爾在這裡展現出來的政治精算能力令人非常的印象深刻。

德國之聲:不少人聯繫到梅克爾出身於前民主德國的背景,批評梅克爾過於"親中"甚至是"親共",您如何看待這樣的觀點?

辜學武:從表面上看,這種批評當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去深層次地看,就會發現這是一種誤解,因為它忽視了一個重要的事實:當時梅克爾在前東德其實是屬於"造反"起家的政治派別,她所參與的政治運動是東德共產黨的掘墓人。她不可能因為自己成長於前東德的這個背景,就去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體制產生好感,或者是所謂"親共"的感覺。我覺得這是對梅克爾的一種誤解,如果她本人聽到這樣的評價應該會感到非常失望。

那麼如何解釋她在處理對華關係的時候,給人造成一種和北京合作得十分平穩的感覺,好像沒有過多地挑戰所謂中國的核心利益,我個人認為這和她作為一名科學家的理性思維方式有關。梅克爾是務實主義者,不管是在處理對華關係,還是在整合歐盟政策或者是處理和美國之間的關係時,她都是以經驗主義的方式,從數據出發去分析。梅克爾的總理府每周都會委託民意機構進行民調,分析老百姓對於一些大事件的看法,再通過觀察、判斷和思考,這樣做出的政治決策給人的感覺就不會那麼沖動、情緒化,而這些因素都和她在前東德的成長經歷沒有因果關係。

德國之聲:梅克爾曾經多次強調價值觀在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但是從她所主導的德國乃至歐盟對華政策中,又能看到注重經濟合作的務實風格,以及您所說的政治精算能力。您認為在價值觀和利益之間,梅克爾更偏重於那一邊?

辜學武:這個問題本身在邏輯上存在一定問題。梅克爾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但不是馬基雅維利主義者--也就是說不會為了現實利益而不擇手段。她更多還是關注德國的利益,關注德國的企業,關注德國的基本需求,以此來決定和中國打交道的基本思路。從我的觀察來看,梅克爾似乎並沒有把利益和價值割裂開來,對她來說,利益就存在於價值之中,價值也存在於利益之中。她並不是為了利益而犧牲她所追求的價值,也不會為了價值而犧牲利益。

執政16載 「鐵娘子」梅克爾經典語錄回顧

03:31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舉一個例子,在歐洲國家當中,德國是收留反對中共政權的異見人士最多的國家。每次在中國持不同政見者遇到風波的時候,很多人都是德國政府出面給"撈出來"的,讓他們先留在德國,然後再走向西方(其它國家)。但同時德國又是和中國做生意做得最好的。所以說,梅克爾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者,她並沒有忘記德國所追求的國家利益,同時又做得比較真誠,坦誠地告訴中國,自己作為總理必須要維護德國所代表的價值觀,這種處理方式就比較成功。

德國之聲:與價值觀和利益之間的權衡相應,德國還面臨如何處理與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大國之間微妙的"三角關係"的難題。從川普时代再到拜登上台之後,美國和中國之間在各個領域的對峙越來越明顯。您認為到目前為止,梅克爾對這個"三角關係"處理得如何?

辜學武:梅克爾的處理方式可以說是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她所達成的結果是這樣的:美國對德國不是太滿意,但還能接受;中國對梅克爾也不是百分之百滿意,但也能接受。這就是一位平衡技術比較到位的政治家。你剛才提到的這個"三角關係"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因為美國和德國之間的關係,既是安全政策同盟,又是價值觀夥伴,也是貿易夥伴,就是三重關係;而對中國卻只有經貿合作夥伴這一層關係。按理來說,德國應該更向美國靠攏才對。但是梅克爾卻非常巧妙地處理了中美德三國之間的關係。

辜學武教授圖片來源: Falk Heller/argum/imago images

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一是華為問題。梅克爾完全可以迎合美國,把華為從德國的5G建設中踢出去,就像英國做的那樣。但她沒有這樣做,只是加強對歐盟以外通信技術提供者的(雖然沒點名華為)嚴格審查,同時又讓華為在德國的5G網路中留有一席之地,中國雖然不是太高興,但至少保住了華為在德國5Gs領域的根;對美國來說,她強調加強審查,也算可以接受。

第二個例子就是今年派軍艦到亞太地區的事情。表面上看,德國也派軍艦去了,這是應美國的要求;但德國又和英法不一樣,提出幾點--不參加軍事演習,不進入台灣海峽,也不駛入南海地區,同時又提出希望利用這一機會拜訪中國的一個港口。對於中國人來說,你派軍艦來是讓人很難受的,但同時又提出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接受的條件,所以最後中國就沒有因為這件事對德國進行公開的譴責。美國人雖然也不高興,但畢竟德國還是去了。所以這兩個例子說明,梅克爾始終是在平衡和兩者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在這個困難的環境中去努力謀求德國的最大利益。

德國之聲:梅克爾原本力推的歐中投資協定,已經被暫時擱置。不少德語媒體評論都認為,這預示著她的對華政策遭遇失敗,德國乃至歐洲已經在醞釀著"後梅克爾時代"。現在距離德國大選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你認為新一屆政府上台之後,德國對華政策是否會發生重大轉變?

辜學武:現在作出判斷可能為時過早,但是我想就這個問題強調三點:第一,德國的對華政策不管發生什麼變化,中國都會失去梅克爾這樣一個在歐洲比較可信賴、影響力很大的政治夥伴。在德國大選之後,北京一定會非常想念她。

第二,接下來這一年是歐洲的大選年,包括德國9月份聯邦大選,和法國明年4月份的總統選舉,這兩次選舉對中歐關係未來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明年4月法國大選塵埃落定之前,(對華政策)不會發生太大變化,中歐關係會處於一個"休閒期"。要等到德國新總理和法國新總統都上台之後,會互相協調提出一個新的政策走向,"法德軸心"中任何一方都不會單邊行動的。

第三,關於德國可能出現的對華政策變化。目前有三位總理候選人--基民盟的拉舍特、社民黨的肖爾茨和綠黨的貝爾博克。不管三人之中誰上台,中德關係都會經歷一個非常痛苦的磨合期。相對來說,可能磨合期最短的會是肖爾茨,他是現政府的副總理,在之前任漢堡市長期間也很支持和中國合作的項目。作為前總理施羅德的學生,他在對華政策上奉行比較務實的態度;中等的磨合期可能是拉舍特,在和中國打交道時可能會出現一些政策和決策上的摩擦風險;磨合期最長的應該就是貝爾博克女士,如果她上台的話,中德關係可能要面臨巨大挑戰。從綠黨的競選綱領,以及在競選期間她釋放出的對中國強硬的訊號,可以感覺到,如果一位綠黨總理執政的話,中國可能要做好長期艱難地與德國新政府打交道的思想準備。

德國之聲:就像您說的,在處理中美德三方關係方面,梅克爾到目前為止算是做到了雖然不能說兩邊都不得罪,但至少和兩邊都沒有"撕破臉"。但是隨著美中對峙的不斷加劇,如果真到了非要"選邊站"的抉擇時刻,您預計德國會選哪一邊?

辜學武:如果到了真的非要"選邊站"的時刻,那一定是中美之間爆發了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只有戰爭才會迫使德國選邊站。德國作為美國的盟友、北約的成員,一旦盟友遭受攻擊的時候,《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集體防禦機制就會自動啟動。可以這樣講,如果今天美國和中國之間發生戰爭,那麼明天德國一定會對中國宣戰。但只要不發生戰爭,只要中美不撕破臉皮,打再多的貿易戰、經濟戰、金融戰、意識形態戰或者是口水戰,只要還沒突破軍事衝突這個門檻,德國都不會輕易選邊站。因為沒有任何義務迫使它必須站在華盛頓的一邊,配合美國在全球遏制中國崛起的戰略。所以德國的戰略一定是盡可能地讓中美不要走到撕破臉皮這一步,因為戰爭對於德國來說就意味著經濟的毀滅。所以說,"選邊站"這個命題在和平時期不成立,在戰爭發生的情況下,德國則一定是美國堅定的盟友,這是不容置疑的。

德國之聲:說到戰爭,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台海問題。這幾年兩岸關係比較緊張,北京方面對台灣也發出了一些相當嚴厲的威脅言論。假定北京武力返台,而美國選擇進行軍事幹預,那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作為盟友也會站在美國一邊嗎?

辜學武:如果中美之間發生軍事衝突,德國肯定是有義務站在美國一邊的。但是我現在看不出任何台海會發生戰爭的跡象。美方並沒有這個意圖,反而是擔心會發生戰爭;而中方更沒有這樣的動機。現在看起來是風風火火,形勢特別緊張,實際上這可能是一種心理戰。中國如果在這個時候發動對台戰爭,可能是下下之策,對於中國的崛起來說是最不好的一種戰略。北京目前的意圖非常明顯,就是通過軍事高壓手段,防止美台關係進一步走近。因為對於北京來說,促成和台灣的統一有很多方法,不一定要通過戰爭,也可以通過"不戰而屈"的形式,現在似乎是在朝這個方向走,就是逼迫對方最終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進行談判,達成某種框架性的東西。從中美的戰略角度來看,雙方似乎都沒有要發生戰爭的意圖,但雙方又都希望在目前的局勢下佔據主動,包括美國對台軍售,中國針對台灣的軍事演習等等,都給人造成這樣一種印象。

辜學武是政治學教授,德國波昂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終身講座教授並兼任全球研究中心主任。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