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國際仲裁會給解決南海爭端增加難度
2016年4月26日德國之聲:您認為,中國是要通過在爭議島嶼上建造設施來製造既成事實嗎?
塔爾蒙:這是一個我很難回答的政治問題。從國際法的角度,現在得到公認的觀點是,斯卡伯勒淺灘(Scarborough Shoal,中國稱黃岩島)是一個可延伸出近海領海的島嶼。菲律賓在目前的海牙仲裁程序中也承認了這一點。如果中國對其擁有主權,中國原則上就可以在島上,以及周邊12海裡內修建工程。
而我們面對的一個問題在於--這也是仲裁程序中中、菲兩國的一個爭議點,即黃岩島的法律地位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有別於"誰對島嶼擁有領土主權?"對後者,仲裁庭是無權給出答案的。因此菲律賓方面曾提出,先假設中國擁有主權,其後果是什麼?答案是擁有領土主權的國家有權在島上修建設施。
德國之聲:海牙國際海事仲裁法庭今年上半年將對菲律賓訴請的南海島嶼糾紛做出裁決。有專家認為結果會對中國不利。您怎樣看?
塔爾蒙:我不認為仲裁的結果會對中國多麼不利,至少不像眼下一些媒體和專家預測的那樣:中國會"輸掉"這場訴訟。我想菲律賓和中國都不會百分之百地贏或輸,而是雙方都會在一些具體的問題上"得分"。
德國之聲:具體會是怎樣的呢?
塔爾蒙:仲裁法庭要對共15個問題做出裁決。我當然也無法預測法庭如何裁定每一個議題。但現在可以肯定的是,菲律賓不會在所有15個議題上勝訴,有一些問題中國也會"贏"。具體是10:5、8:7還是反過來,目前還很難說。最終的裁決會考慮到各方情況、有所均衡,不會是一邊倒的。雙方都有可能從中找到對自己有利的論據。
德國之聲:中國表示不參與仲裁程序,也不會接受仲裁的結果。在此情況下,這樣一個裁決是否會讓南海爭端更複雜化?
塔爾蒙:我想這個裁決會給爭端的解決增加難度。如果在某些議題上法庭作出對菲律賓有利的裁決,我想菲律賓會在今後的談判中以這些裁決為依據來據理力爭,這會影響到其在談判中的靈活度。
德國之聲:中國對這樣一個裁決會完全置之不理嗎?
塔爾蒙:中國已經表態不會接受仲裁結果。我想中國不會--包括在政治層面上,將裁決的任何結果作為辯論的依據,儘管有些裁決可能是有利於中國的。因為一旦開始這樣做,就意味著必須面對菲律賓也做出同樣的舉動,即拿出那些對自己有利的裁決作為法律後盾。因此在談判中盯住對自己有利的裁決,並不是明智之舉,這等於間接地承認裁決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德國之聲:除了中國,菲律賓、越南等瀕臨南中國海的國家也在一些島嶼上修建設施。這些活動之間有區別嗎?
塔爾蒙:這要從法律和事實兩個層面來看。從事實層面看,中國在南海島嶼上的建築工程與菲律賓和越南的相比,規模要大得多。從法律角度看,這些修築行動本質上沒有差別,即都是在存在領土主權爭議的島嶼上進行的。
德國之聲:五角大樓稱,美軍去年在海上針對中國和其他12個國家進行了宣示航行自由的行動。你如何評價這一表述?
塔爾蒙:美國進行這類行動由來已久,據我所知至少在上世紀70年代就有,而且不僅在太平洋,而是在全球各大水域。當美國不承認某個國家對某一海域提出的主權要求時,就會採取宣示航行自由的行動。這是一種抗議的形式,也是美國用以記錄其對某一領海主權訴求立場的方式。別的國家也許會採取外交交涉的方式說,我們不承認這一主權訴求,而美國可能還會通過宣示航行自由,派遣飛機和船隻駛入有關海域,以無視這一領海訴求的方式,表明其無效。這在世界各個海域都有發生,在南中國海也不是新的。除美國外,也有其他國家實施這類行動。
德國之聲:美國宣示航行自由的行動會對例如南海紛爭這樣的法律爭端產生影響嗎?
塔爾蒙:在一定的條件下可能會產生影響。如果法庭考慮以下的問題,即其他國家是否承認某國的領海訴求?國際法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一個可能出現的發展是,如果一個國家提出某項主權訴求,而其他國家予以承認,那麼這一訴求的法律地位就得到了鞏固。如果有人提出抗議,就表明有關訴求並不為其他國家接受,還不構成事實上的權利。所以,這類行動在法律爭端裡,還是有可能起到作用的。
斯特芬‧塔爾蒙(Stefan Talmon)是德國波昂大學法律系教授,國際法專家。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