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作為過渡性協議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兩天後(9月12日)即將到期,您認為中國大陸會在最後關頭宣佈終止ECFA嗎?
張五岳:我想這個幾率其實存在,但是並不高。因為根據ECFA當中的第16條有一個終止條款 。 如果一方想要終止這樣一個條款或者協議的話,他要需要書面通知另外一方。海峽兩岸應在終止通知發出之日起三十日內開始協商。如協商未能達成一致,則ECFA自通知一方發出終止通知之日起第一百八十日終止。我覺得終止ECFA幾率不大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ECFA從北京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加惠台灣民眾或者說促進兩岸經貿交流一個很重要的渠道跟手段。那目前為止面對美中貿易的對抗科技戰,北京方面比較不樂見的就是美中的經貿脫鉤,北京更不願意樂見到兩岸經貿脫鉤。最近台灣下達「愛奇藝禁令」,北京批判說,台灣方面在進行兩岸產業的脫鉤。北京一方面在加大對台灣民眾的工作,二方面又不樂見到兩岸經貿進一步的脫鉤。那麼如果現在北京方面終止了ECFA,這當然是兩岸經貿脫鉤的一個很重要的跡象吧。所以我覺得機會是不大的。但是我們要留意的,如果北京終止了ECFA,那就絕對不會只是ECFA的問題。這代表北京對台的戰略有全新的戰略性的思維跟轉變,是從過去這一段時間以來,不管是國台辦的發言還是商務部的發言,他們從來沒有明顯地讓外界感受到,他們準備終止ECFA。第二點,如果要終止ECFA,得要進行書面的通知。那目前為止兩岸關係互動不佳,(如果斷ECFA)甚至要進行協商,那麼北京現在當然更難跟台灣做任何的協商吧。
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我個人認為,北京片面終止ECFA的幾率是微乎其微。
德國之聲:相當長時間以來,兩岸媒體都對ECFA為台灣貿易出口以及就業市場帶來什麼樣的好處多有報導。 不過,ECFA對中國大陸而言,是純粹對台讓利嗎?還是對中國大陸也是存在諸多利益?
張五岳:我想當然兩岸的經貿一定要秉持雙邊的互利互惠,這才能夠可長可久。大陸方面給予台灣方面的早收清單,讓台灣包括像400多項的農工產品,還有包括18項的農產品,確確實實銷售到大陸方面,是產生了一個明顯積極的正面的效應。ECFA當然對於所謂陸資來台的問題,大陸商品到台灣問題也一樣會產生所謂積極而正面的效應。ECFA架構下包括關稅減讓、產業的合作以及各式各樣的相關的海關稅則問題, 這當然對兩岸經貿都有利。ECFA只是單純對台灣有利,對大陸無利,這樣說法顯然是不夠切實。 但是很顯然,北京在這一議題上是採取一個比較希望能夠通過一部分的讓利來推動兩岸經貿發展。
未來台灣跟美國進行經貿談判,同兩岸間的經貿談判最大的不同在哪裡?不管是當年的ECFA,還是後來的服貿、貨貿談判, 那北京方面基於什麼,基於它還有所謂的政治的考量,希望能夠爭取台灣的民眾或者所謂的統戰台灣民眾的工作。 美國不會對台灣民眾想要做什麼統戰工作,美國也不可能在農產品問題上有任何重大的讓步嘛。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ECFA顯然對雙方都有利。但是如果我們從客觀數據呈現來看的話,對台灣的利基顯然比大陸來的稍微多一點。
德國之聲: 如果北京方面想要終止ECFA ,會選擇在什麼時機?
張五岳:大陸方面的對台政策有它的一貫性。 如果它決定對台終止ECFA, 這代表的不僅是中共對台灣的經貿策略轉變,同時也意味著包括中國對台灣的總體的戰略跟策略將出現全然不同的改變。
因為長期以來,中共對台政策有幾個重要的考量。第一個考量是北京希望能夠以經促政、以通促統。第二,北京現在對台政策當中強調的是社會經濟融合發展。第三,北京目前為止當然不希望兩岸經貿脫鉤。第四,北京面對美中貿易戰,它當然希望能夠積極爭取更多的台商,能夠共同因應美中貿易戰當中引發的科技戰當中的一些議題吧。
因此,如果終止ECFA,那後續性的兩岸關係的嚴峻性,以及北京會對台灣採取一些更進一步的強硬作為,嚴格講都在預期之內的。
德國之聲:如果9月12日之後ECFA繼續延續下去,那麼無論是蔡英文政府還是北京政府,雙方都有意願進行服貿和貨貿協議的談判嗎?
張五岳: 我覺得依目前的情況,雙方都沒有這個意願,也基本上也沒有這種可能。原因有很多。首先,北京認為,不管是ECFA也好,服貿也好, 貨貿也好,兩一定要具岸有所謂的政治互信,一定要具有北京所強調的九二共識作基礎。 中方認為只有在這個九二共識基礎之上,政治互信的情況之下,兩岸公權力才可以展開任何形式的對話談判協商簽署協議。 第二個,從台北的角度來看也很清楚的。到目前為止,台灣立法院還沒有審議包括兩岸協議的監督條例,因此, 因此在還沒有完成立法的情況之下,台灣方面重新跟大陸啟動服貿和貨貿談判協商幾率近乎等於零。更重要的是,在美中貿易戰、科技戰全面對抗的情況下,我想,美方也好,台方也好,不會把兩岸重啟經貿談判當成此刻可能發生的一件事。所以,從美方角度,從台灣的角度,從中方的角度啊,從三方角度來考慮,這件事發生的機率幾乎等於零。
德國之聲:您非常熟悉中共組織結構。 中國大陸制定對台政策的出發點是什麼?簡單來說,要達到什麼目的?
1949年,國民黨在國共內戰中失利敗退台灣,共產黨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從此海峽兩岸分治。在過去近70年裡,台海關係以及相關政策一直是全球矚目的焦點,也是北京最敏感的一個議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EPA/Pool在國民黨退守台灣的頭30年裡,內戰氛圍濃厚,國共有數次小規模交戰。台灣方面高喊「反攻大陸」、「漢賊不兩立」,北京則要「解放台灣」,海峽兩岸呈現緊張、對峙局面。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艦隊進入台灣海峽。1955年初,共產黨攻下一江山島,中華民國海軍在美軍協助下撤退,這被稱作「第一次台海危機」。中華民國政府的有效統治範圍從此退至台澎金馬,並延續至今。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告台灣同胞書》至今共發表五次。第一次是在1950年,提出要完成解放台灣的任務。第二、第三和第四次均在1958年金門炮戰(也稱八二三炮戰)的背景下,要求台灣共同對付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團結一致對外。該炮戰(圖)也被稱作第二次台海危機。
圖片來源: Imago/Zuma/Keystone最著名的《告台灣同胞書》則是1979年1月1日發表的第五版,其內容主要是商討結束兩岸軍事對峙狀態,並提出擴大兩岸交流。中共停止了從1958年開始對台灣諸島的炮擊,國共軍事衝突告一段落。該文被視為北京對台政策的轉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UPI同樣在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圖為時任美國總統卡特訪華),與中華民國斷交,同時通過《台灣關係法》。在該背景下,當時已經掌握中共實權的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該政策被用在解決香港和澳門回歸問題上。
圖片來源: AFP/AFP/Getty Images對於北京方面呼籲「相逢一笑泯恩仇」、提出「一國兩制」方案,中華民國政府沒有做出回應。據歷史文獻,蔣經國曾在致函宋美齡時稱,「此固為『匪』統戰之一貫手法,但願已推向另一更邪惡之層次方向,兒將一貫的置之不理並密切注意其後續發展伎倆」。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Everett Collection1986年,台灣第一個反對黨「民主進步黨」(民進黨)成立。民進黨在1991年公開其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綱領。台獨運動也逐漸在台灣民間興起(圖)。1990年就任台灣總統的李登輝大幅度調整了大陸政策,放棄了蔣經國堅持的「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的「三不」政策,開始尋求兩岸「分裂分治」的合法化。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S. Yeh隨著台北的態度變化,兩岸關係又趨緊張。1995年初,中共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提出《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斗》講話的八項主張(也被稱為「江八點」),就「兩岸如何達到和平統一」、「沒有統一之前的過渡時期如何辦」這兩個問題表明立場。
圖片來源: F.Brown/AFP/Getty Images1995年6月,時任總統李登輝對美國進行了「非官方」訪問(圖),打破17年間未有台灣高官訪美的慣例。這引發北京強烈不滿,於1995年7月和1996年3月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期間分別進行大規模導彈演習。為此,美國派航母協防台灣海峽。而李登輝直選中成功連任,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位民選總統。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B. Sikes1999年7月,台灣總統李登輝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圖),將兩岸關係定義為「特殊國與國關係」,即「兩國論」。而當時被李登輝召入國安會的蔡英文,被認為是「兩國論」的起草人之一。該事件引發地區緊張以及世界輿論的極大關注。而在台灣方面,強烈支持「兩國論」的民進黨在2000年的總統選舉中勝出,陳水扁成為新一任總統。
圖片來源: Academia Historica Taiwan陳水扁上台後,他於2002年8月在日本提出「台灣跟對岸中國一邊一國」,並主張「公民投票」決定「台灣的前途、命運和現狀」。在2004年連任後,陳水扁及其民進黨繼續激進的台獨政策。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Jerome Favre北京方面,在中共第四代領導人執政下,《反分裂國家法》於2005年3月通過,這是一部針對兩岸關係的基本法。同年4月,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會見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圖),實現國共領導人歷史性握手,胡錦濤對兩岸關係發展提出基於認同「九二共識」的看法。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Reynolds1992年11月,中國大陸的兩岸關係協會與台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就兩岸問題在香港舉行會談,雙方口頭協商形成不成文默契,被稱為「九二共識」,其主旨即為一個中國原則——「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2000年,時任台灣行政院陸委會主席蘇起將「九二共識」闡述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即「一中各表」),並隨後將其列入國民黨黨綱中。
圖片來源: Imago/ZumaPress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中,民進黨敗北,馬英九上台。由於馬英九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在他擔任總統的八年裡顯著改觀,經貿往來與合作大幅增加。2015年11月7日,馬英九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新加坡舉行會面(圖),打破了兩岸領導人1949年以來不見面的禁忌。同年5月,時任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習近平舉行會晤。
圖片來源: Reuters/J. Nair2016年的大選中,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以超過56%得票率的絕對優勢,擊敗朱立倫、宋楚瑜,成為台灣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蔡英文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在2019年1月1日的新年講話中,蔡英文提出「四個必須」,喊話北京「必須正視中華民國台灣存在的事實」 ,並將中國「試圖介入台灣政治與社會的發展」視為台灣當前「最大的挑戰」。
圖片來源: Reuters/Taipei Photojournalists Association/Pool在北京方面,2012年成為中共第五代領導人的習近平就對台政策做出調整。自蔡英文上台後,北京加大了在國際外交等多層面對台灣的施壓,兩岸關係明顯降溫。2019年1月2日,習近平《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演說,以五大原則闡述對台方針,強調推動和平統一,但也明言不放棄武統。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EPA/Pool
張五岳:我想目前為止北京很清楚的,對台政策的最高的戰略目標就是完成統一。這不是陰謀,這是陽謀。對台政策的最終的戰略目標就是要完成兩岸的統一,完成北京所強調的祖國的統一。 那要進行統一,有各式各樣的渠道跟手段。目前北京的基調北京的主軸是希望能夠透過和平發展來完成和平統一。但是北京也不會公開擺明放棄以非和平的手段來作為統一的可行性。 既然要和平發展,要和平統一,北京就要兩手準備,一手準備就是在積極的包括推動兩岸的融合發展,積極的給台商台灣民眾在大陸方面的所謂同等待遇。但是北京方面也會積極的嚴加防範兩岸關係有可能走向分離跟分裂的任何的可能。從這個角度來看,北京的政策是一貫的延續的,而且是清晰的。
德國之聲: 今年1月蔡英文以817萬票高票贏得台灣總統大選。這可不可以推導出中國大陸惠台政策是失敗的?
張五岳:從理論上來說,這樣一種推論只是一種跡象,而不是全貌。北京方面也不會因為蔡英文817萬票當選就大幅度地改變對台政策,應該不至於的。北京方面也不會因為蔡英文總統高調連任,就改變了對台政策的一貫方針:堅持政治互信的九二共識、堅持單邊做法單邊立法、堅持推動兩岸關係融合發展。
我們很多人會說,中國對台政策完全不瞭解台灣民心,完全無法爭取台灣民心。它的很多會惠台政策的做法根本不足以爭取台灣民眾的認可。但是我必須很誠實地強調,誰都很清楚北京對香港的政策,特別是從「反送中」到港區國安法,北京當然很清楚,北京每一個做法等於是直接地變相地幫蔡英文加分,變相地在削弱國民黨的可行性。但是北京不會因為害怕幫蔡英文加分,害怕國民黨在選舉中失敗,北京就改變立場原則。不是的,絕對不會的。很多人都說北京不瞭解台灣民眾的想法,我想我們也必須很誠實地思考一個問題,台灣多數的民眾也不瞭解北京的想法。
但是重點是北京從來不是把爭取台灣民心,北京從來不是以台灣民眾的想法作為它對台政策第一個最重要的優先的考慮。北京的對台政策有它自身的邏輯性、利益性和原則性。北京對台政策如果能夠跟台灣的民眾相結合,北京當然願意爭取台灣民心。那如果台灣的民心跟北京的對台政策跟北京的立場是違背的,我想北京不會犧牲它的立場原則來爭取台灣民心,他寧願讓台灣民眾傷心,它也不會放棄掉自己原則的堅定性。
一方面我們說北京不瞭解台灣,這是一部分的事實;但是台灣不瞭解北京,這也是一部分的事實。雙方都各自按照自己的本位主義來思考問題。
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後,美台之間高層互訪頻繁,但1979年美國和中華民國斷交後,台灣高層訪美難度增大、美國高層也罕有訪台。1997年,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金裡奇率團訪問台灣,成為美中建交後訪問台灣的最高級別美國官員。時隔25年,又有一位美國眾議院議長訪台,她就是南希‧佩洛西。
圖片來源: Chiang Ying-ying/AP/picture alliance1950年8月,援韓聯合國軍統帥道格拉斯‧麥克阿瑟訪台,與蔣介石兩度會談。蔣發表談話,表示會談奠定中美共同保衛台灣與軍事合作之基礎。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時任美國副總統的尼克森曾作為總統艾森豪威爾的特使與1953年11月和1956年訪台。1954年9月9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也赴台與蔣介石會談。1972年2月21日,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森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中美宣佈兩國關係走向正常化後,尼克森被台灣人稱作「醜陋的美國人」。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Everett Collection1960年6月18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訪問台北,並在總統府前廣場向50萬人發表演說。他是唯一於任內訪問台灣的美國總統。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1961年7月,中華民國副總統暨行政院長陳誠訪問美國,與美國總統甘迺迪和副總統約翰遜會晤。次年3月,美國國務院主管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哈裡曼(William Averell Harriman)訪台,勸阻蔣介石反攻大陸。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1965年9月23日,時任台灣國防部長的蔣經國訪美,晉見美國總統約翰遜,並與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將依據共同防禦條約密切合作。1970年4月,時任中華民國行政院副院長的蔣經國再度訪美,其間受到未遂刺殺。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Everett Collection蔣介石夫人宋美齡1965年9月訪美,美國總統林登‧約翰遜(Lyndon Johnson)夫人邀請她到白宮做客。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美國總統林登‧約翰遜(Lyndon Johnson,圖)任職期間,1966年1月1日:美國副總統小休伯特‧霍拉蒂奧‧漢弗萊(Hubert Horatio Humphrey)抵台訪問。1967年5月6日到5月26日,中華民國副總統嚴家淦與夫人訪問美國,並和總統約翰遜會晤。圖為約翰遜宣誓就任美國總統。
圖片來源: Public domain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1975年4月5日逝世後,美國總統福特起初只派農業部長抵台弔唁,引起中華民國政府不滿,後來福特又派副總統洛克菲勒(Nelson Aldrich Rockefeller)抵台參加葬禮。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esign Pics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民國斷絕外交關係,末任大使安克志(Leonard S. Unger)離任,駐台美軍全部撤出。同年4月10日,美國總統卡特(圖)簽署《台灣關係法》,台美仍然保持實質上的雙邊關係。
圖片來源: Imago/ZumaPress1995年,時任台灣總統李登輝以"私人身份"前往母校美國康奈爾大學發表演講。他是史上首位進入美國的中華民國現任元首。這次訪問因此被認為是中華民國在外交上的一大突破。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Images/B. Sikes1997年4月初,美國眾議院議長金裡奇( Newt Gingrich)率團訪問台灣,成為美中建交後訪問台灣的最高級別美國官員。不過,金裡奇當年出訪台灣前先拜會了時任中國第一把手江澤民。就金裡奇本人而言,他主張加深中美關係。在訪問台灣、會晤時任總統李登輝之後,金裡奇稱,他曾告訴中國領導人「我們會協防台灣」,中國回答道,沒有發動襲擊的意圖。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ZUMA Press/G. Coronado自1979年台美斷交後,台灣總統、副總統、外交部長等高層都被禁止訪美。台灣前總統陳水扁曾於2000年過境洛杉磯,2001年和2003年過境紐約,但在2007年訪問中美洲時被阻止在美國大陸過境,而只能在阿拉斯加機場短暫加油,被指"有失尊嚴"。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前台灣總統馬英九曾於2013年過境紐約,現任台灣總統蔡英文去年7月也過境紐約,並會見台「邦交國」駐聯合國常任代表。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Sun Chung-ta美國衞生部長阿札爾(Alex Azar) 2020年8月出訪台灣,並與台灣總統蔡英文舉行會談。他也成為自1979年來訪問台灣的最高級別美國官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機也在他們會晤的當天短暫飛越台灣海峽中線。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P. Semansky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克拉夫特與蔡英文視訊會談(2021)
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克拉夫特1月14日與台灣總統蔡英文進行視訊談話。先前,克拉夫特曾計劃訪台,但因美國務院取消所有外訪未成行。克拉夫特在視訊談話中贊台灣在許多方面為全球典範,蔡英文首次提及將繼續推動「加入聯合國」。中國外交部回應稱,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美台官方往來,並指責克拉夫特的言行嚴重干涉中國內政,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等等。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ASSOCIATED PRESS2022年8月2日晚22時,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的專機降落在台北松山機場。這是繼1997年時任眾議長金裡奇訪問台灣後,美國到訪台灣的最高級別官員。佩洛西在抵台後發表的聲明中說:「我們的國會代表團對台灣的訪問兌現了美國對支持台灣充滿活力的民主制度的堅定承諾。美國對2300萬台灣人民展示團結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因為世界面臨著在專制和民主之間做出選擇。」
圖片來源: Drew Angerer/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 中國大陸學者金燦榮近期曾建議中共決策高層應該改變對台政策。他認為,對台政策不應該只由涉台系統的少數人閉門決定,而是應該更充分地吸取民意表達。這是不是意味著中共高層內部對目前對台政策存在不滿聲音?
張五岳:我想應該這樣來看待。當然大陸方面內部對於怎麼處理台灣問題怎麼解決台灣的問題,它會有一些內部的考慮。但是我認為,對台政策目前為止,其實我們所謂的鷹派鴿派,這是個錯誤的判斷。現在北京的對台政策只有一派,叫「習派」,也就是習近平派。 鷹派鴿派,這個只是策略性的手段,鷹派跟鴿派在大陸內部之間,至少到目前為止,我看不出有任何重大的對撞衝擊。
另外,如果北京方面對台政策要做重大轉變,第一個,從人的角度一定是習近平會發表重要講話。只要不是習近平講話,北京的對台政策很難會有大幅度的改變。今年兩會期間外界特別注意李克強在政府報告寫了什麼,汪洋在政協當中提交了什麼。我先說,他們講什麼不是那麼的關鍵重要。因為習近平講什麼才是至關重要。第二個,北京如果一旦對台政策發生重大改變,除了最高領導人談話之外,北京方面傳播的媒體,譬如說如果是《人民日報》用社論,《人民日報》用評論的文章,這麼高規格的中共中央電視台新聞,晚間30分鐘用新聞聯播的,這是代表中共的主要傳媒。但是如果這些都沒有,只是《人民日報》那些什麼海外版的文章,新華社海外版文章,甚至大陸方面嘩眾取寵、在中國內部完全不能代表北京主流觀點的《環球時報》發表鷹派的文章,那當然意義不大嘛。另外如果我們從北京台辦的發言人層級來看。涉台系統,最高的就是兩辦授權聲明,像「517聲明」。比兩辦授權聲明低一級的是兩辦負責人,2016年「520」北京方面用兩辦負責人的名義發表聲明。但是今年「520」只有國台辦發言人出來講話。
北京制定對台政策不可能完全沒有民意的考慮。但是北京在處理涉台的問題也絕不可能受到這些所謂的鷹派的民意的影響。從目前的角度來看的話,如果像中共中央講的,對台政策是成功的,是一貫的,北京方面牢牢掌握兩岸關係主導權,這代表說對台政策不會有重大的轉變。如果做出重大轉變代表什麼?代表以前的政策是失敗的。已經無法掌握兩岸關係主導權,才要做大幅度改變嘛。所以不管是《環球時報》還是極少數武統言論,我相信這只是大陸內部一個很重要的聲音。
其實更重要的涉台問題也不是由涉台人員單獨來決定的。北京在處理涉台問題時,不管是最高層級的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還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它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其實台辦的角色不是被強化,從習近平上台以來,台辦的角色是在被弱化。外界總是認為,北京方面涉台問題總是有所謂的特別的偏好和考量,我覺得這是對北京的一些誤判,包括大陸內部也是一樣。
德國之聲: 本月19日在廈門將舉行第12屆「海峽論壇」,台灣陸委會發言人邱垂正強調政府已完成「國安五法」與「反滲透法」,並提出「三項禁止」,呼籲民眾、團體勿輕易參加。「三項禁止」中有一項為禁止機關(構)、個人或團體、政黨以任何形式參加涉及「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或「民主協商」的活動。國民黨宣佈派團出席,團長由前立法院院長王金平擔任。可不可以說,民進黨政府其實並無意緩解目前兩岸的緊張關係?
張五岳:民進黨政府是把海峽論壇界定成這是統戰的一個很重要的渠道。因此在反統戰當中當然會禁止他們的政府公務員,禁止民進黨黨員參與。但是說,是不是代表說民進黨就沒有想要緩解兩岸關係,那到也未必。因為不管是陸委會也好,蔡英文也好,他們在有關於針對新冠肺炎,基本上都是用「新冠肺炎」的說法。不會像像台灣的衞生部門,用「武漢肺炎」這些具有刺激性挑釁性的字眼。另外,兩岸關係如果有政治上有互信,北京叫做九二共識,雙方就可以官方接觸授權談判簽署協議。可現在最關鍵的問題在哪裡?兩岸如果沒有互信,沒有共識要做什麼?我覺得兩岸雙方都必須重新做戰略性思考。目前在沒有政治互信,沒有共識的情況下,兩岸要做什麼?第一,避免誤判。第二,防範意外。第三,危機管控。第四,避免兩岸敵意螺旋不斷加深,最後量變變質變。這才是重中之重。
我們只能說現在兩岸關係在美中對抗情況之下,在香港議題的發酵之下,在台灣的民主政治、「反中」以及大陸方面的所謂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高漲的情況之下,短時間之內我們確實看不到一個很積極而正面發展的勢頭,但是我們短期要做的就是,避免誤判,防範意外。
李登輝1999年接受德國之聲專訪原音重現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0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