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張楊:「強姦」電影人 資本比審查更厲害

2018年2月23日

馮小剛、張楊、張震等知名華語電影人都在柏林電影節期間來到柏林,但是他們並沒有參加電影節。張楊在接受本台專訪時,介紹了他們參加的活動,並談到中國的電影市場和審查制度。

Zhang Yang, chinesischer Regisseur
張楊的長發戴帽形象和原來的短髮白淨形象截然不同圖片來源: DW/Juan Ju

(德國之聲中文網)雖然在柏林電影節期間、離柏林電影節中心會場不遠的地方舉行,但是由亞洲電影電視推廣促進會主辦的"亞洲璀璨之星"和柏林電影節本身其實並無關係,至少這是柏林電影節官方的態度。在回復德國之聲記者的置評郵件中,柏林電影節媒體部寫道,"亞洲璀璨之星"是一個完全獨立於柏林電影節之外的額外活動。

儘管如此,第二屆"亞洲璀璨之星"相比去年的規模已經明顯擴大。除了從原來的三個獎項增至至七個獎項外,評委陣容也不可小覷,包括韓國知名導演金基德、中國導演曹保平、香港電影人文雋、日本製片人市山尚三和德國演員莫裡茲‧佈雷多等。

憑借叫好又叫座的西藏題材影片--《岡仁波齊》獲得最佳製片人獎項的中國導演張楊在領獎時開玩笑地說:"作為導演拿了一個製片人的獎,說明評委很捨不得這部電影,一定要給個獎。"

有媒體評論,在商業大片霸佔電影院的今天,張揚執導的《岡仁波齊》創造了"奇跡"。一部紀錄片風格的藝術片,票房破億,令不少人大跌眼鏡。這位以處女作《愛情麻辣燙》一舉成名,之後因《洗澡》和《落葉歸根》等影片在國際上獲獎的導演接受了本台的專訪。

張楊、馮小剛和金基德出席亞洲璀璨之星高峰論壇圖片來源: DW/Juan Ju

德國之聲: 作為在歐洲的電影節上多次獲獎的導演,您也同意馮小剛導演在亞洲璀璨之星高峰論壇上說的"歐洲電影節看亞洲電影有其獨特的目光,而且受到名額限制,所以像亞洲璀璨之星這樣面向亞洲電影的獎項以後會有很大作為"?

張楊: 我覺得還是很好的平台。歐洲三大電影節的評獎方式都是全球首映,而且名額相對較少,可能針對到亞洲一共就兩三個名額。這種情況的話,如果入選了,對整個電影的發行和宣傳都有很大的幫助。但就更寬泛的範圍而言,經常有一些被落下的遺珠沒有真正入圍到三大電影節裡,很多歐洲人是看不到的,而(亞洲璀璨之星)這樣一個平台其實是把亞洲影片更廣泛的集中起來,而且並不僅限於首映電影,而是一年的時間裡,這些電影可能已經在其它電影節上有過亮相。如果將來柏林電影節也能展映一些在其它電影節上入圍、獲獎的影片,觀眾和影評人就能看到一些來自不同地方、但是口碑也非常好的亞洲電影。從這個意義而言,它(亞洲璀璨之星)肯定是好的,又經過了一次挑選,把最好的東西呈現給觀眾。

德國之聲:但前提是柏林電影節將"亞洲璀璨之星"納入其板塊,並且展映相關電影?因為目前"亞洲璀璨之星"只是一個獨立於柏林電影節之外的頒獎禮,並沒有展映影片。

張楊:對,因為目前好像還是電影人自己的一個活動。我覺得這些片子應該推廣給觀眾,而且柏林電影節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商業平台,本身擁有很大的市場,而且這樣的片子,經過一年的時間發酵,在這樣的環節裡還能得到觀眾的認可,很多發行商可能回因此意識到:去年我沒關注到的影片今年在這裡看到,可能就會通過觀眾反響決定購買德國的發行權,因此對這些片子的推廣肯定是有利的。

德國之聲:提到這種面向歐洲觀眾的推廣,現在在德、英、法等國都有中國方面舉辦的華語電影節,歐洲觀眾其實是有機會看到您說的這些電影。但是據我在德國的觀察,真正去看的還是以華人觀眾為主,歐洲觀眾很少……

張楊:是的,我覺得這些華語電影節的定位還是太窄了,當然挑選的電影都是中國這兩年相對不錯的電影來展映,但缺少的卻是更專業的評獎機制。而"亞洲璀璨之星"評委的級別和品味就較高。這些人幫你把關,他們挑選出了表現突出的亞洲影片,影響力本身就更廣泛。首先它並不侷限於某個國家,而是亞洲范疇的,其實歐洲很多國家已經有各種亞洲電影節了,但它們主要以放映亞洲電影為主,可能多達兩三百部,範圍非常廣, 而經過挑選的"亞洲璀璨之星",可能會讓觀眾看得更有針對性。

德國之聲:同為第六代導演代表的王小帥曾說過,國內導演現在不太跑電影節,因為以前國外曝光也是想增加國內知名度,而現在國內市場夠大,在票房利益的驅使下,無暇顧及其它。您怎麼看這種說法?

張楊:我覺得這是兩回事兒。票房具有商業屬性,它跟電影節就是矛盾的,電影節還是基本上以藝術作為先決條件,包括藝術主題、表達手法、一起是否跟全世界電影同步等,而這些東西多年來都保持同樣的水準。我相信,永遠有一些導演將這些作為其做電影的標準,特別是歐洲的三大電影節,代表了全世界的最高水準。這些標準經過歷史的沉澱,這些電影節出來的好電影也就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作品。因此不可能所有導演都只關注票房,而是由導演本身對電影的基礎認識而決定,如果想在藝術上走得遠,那麼你的電影作品就應該參加一些對藝術給予認可的電影節。

《岡仁波齊》講述藏民在朝聖之路上所發生的故事圖片來源: DW/Zhang Yang

德國之聲:您剛才在活動中也提到中國電影市場越來越工業化,那麼在這樣一個快節奏、講回報的環境中,您是怎樣靜下心來花一年的時間、在西藏拍攝自己想拍的電影呢?

張楊: 我覺得這很簡單,實際上就是自己判斷自己想做什麼,這個非常關鍵。就像我說的,國內投資卻是非常多,誘惑也很多,但這些誘惑可能不是你想走的方向。如果真拍了那樣的電影,可能會把你引向歧途。如果根本不是你的出發點,你從一開始就要排斥這些東西。但是投資多的好處就是,對於我們這樣的小片子,或者說相對藝術的片子,投資也多了,以前找這樣的投資是非常難的,哪怕兩千萬的投資,過去也算多的,但是在現在的投資大環境裡,一兩千萬就算很小的投資,這對我們而言已經很舒服了。能用你覺得合適的投資拍攝你想拍的電影,這對導演來說是最高興的。我自己的體會是,沉澱時間越長,這種必要性就越強。

德國之聲: 那您作為一名漢族導演,如何拍好一部講述藏族故事的影片?

張楊:最重要的是導演對電影本身的認識。當這種基礎的認識已經構成時,我相信,比如我去拍個英語電影,去美國拍個電影,我也會用相同的標準。拍藏族電影首先要對這片土地、這裡的人民,包括宗教文化進行鑽研,或者說融入,你才敢去拍,如果只是一知半解,那麼就背離了我的電影理念,就是如果進入一個新的領域,首先就要把裡面的東西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德國之聲:您說拍個英語電影,去年上映的張藝謀導演拍攝的《 長城》就是這種情況,但結果就不盡人意,可能還是有跨文化拍攝的問題?

張楊:也不是,那還是大電影的格局造成的,你是沒有辦法在裡面主宰的,相當於無數的強制你的手把你給"強姦"了,在裡面你其實沒有任何話語權。

德國之聲: 剛才活動主持人問到,片子投資額度大小是否會影響到拍攝的自由度。我想問的是:中國的送片審查制度對您拍攝自由的影響有多大?

張楊:首先,只要有審查制度,就一定會對自由的創作構成限制。但是這是一種客觀存在,其它國家可能也有自己的審查方式。想在中國拍電影,就要遵守游戲規則。而我覺得,這些年來,中國對電影的審查並沒有太多的去"強姦"你,反而是資本比審查更厲害,也是一種形式的"強姦",當然我們都希望越開放越好,或者說不要把藝術和政治的東西扭在一起,讓各歸各的,讓藝術家能自由地去發揮,這是我們永遠希望的結果。

採訪記者:安靜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