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打擊維族伊斯蘭風俗是「誤判形勢」
2015年5月1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據自由亞洲電台日前報導,新疆和田地區於田縣管轄的多個鄉鎮機構要求當地維族人經營的商鋪及餐廳販賣煙酒,若違背規定恐被責令關閉。由於古蘭經信徒不能近煙酒,此規定引發當地穆斯林的強烈不滿。德國之聲就此採訪了中國問題專家及歷史學者詹姆斯‧米爾沃德(James Millward)。
德國之聲:此類措施的目的為何?
詹姆斯‧米爾沃德(James Millward):雖然我還沒有看到任何針對此規定的中國官方聲明,但此類針對伊斯蘭風俗習慣的政策顯然與共產黨政府的政策方針有關,他們認為境外聖戰者或暴力伊斯蘭意識形態的影響力正不斷上升。
有獨立證據證明,近年來,此類的政治宣傳在維吾爾語的媒體中越來越常見。這幾年曾有幾起著名的維族人隨機攻擊平民的事件,其背後帶有政治動機,如恐怖襲擊。然而,也曾經發生過許多其它暴力事件,特別是警察與維族平民的對峙,中國媒體和當局將其定性為"恐怖主義",但許多中國境外人士並不同意這樣的說法。
除了安全措施外,由共產黨下令執行、新疆當局負責實施的還有大量針對宗教風俗的文化措施,顯然是相信此類措施能減低維族人的宗教氣氛,並澆熄他們對中國政府及共產黨新疆政策的不滿。
北京的"嚴打"措施對新疆民眾造成哪些影響?
無法直接進入新疆的局外人很難對"嚴打"的安全政策或針對"伊斯蘭風俗"的政策影響作出評論。當然,我和許多觀察家都認為,這些針對伊斯蘭和平風俗的政策會造成反效果,例如針對齋戒、蓄須、面紗、飲食禁忌等規定。這些政策將惹惱許多維族人,而絕大多數的維族人根本不參與或支持恐怖主義,甚至不支持"伊斯蘭政治化"。
這些政策容易招致來自基地組織或"伊斯蘭國"等方面的批評。他們會說,中國政府及共產黨反對伊斯蘭教,這甚至會有助於這些組織招募新人。其它國家也曾經出台針對伊斯蘭標誌的法令,例如法國禁止穆斯林女性佩戴頭巾,但鑑於這些國家內的緊張局勢不斷加劇,少有人認為這些政策是成功的。
中國當局是否採取了錯誤手段處理這些議題?
中國針對穆斯林風俗改採取的政策似乎反映出,他們誤判了維族人的不滿情緒以及分離主義,錯認為這完全是因為境外的意識形態像傳染病一樣蔓延至中國。在許多觀察家看來,極端宗教只是維族人不滿的一部分,海外的維吾爾組織也不斷強調這一點。
還有哪些因素?
還有影響新疆和維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位的歷史因素;也有一些對維族身份極具認同感的種族民族主義者,他們認為共產黨並不能令人信服地創造出中國認同感;有些人則真正感受到來自政府和企業對維族的歧視,認為其經濟開發項目只促進了漢人權益。
其它原因包括對近期或目前政策的不滿,例如越來越多漢人移居至新疆,古老珍貴的維族建築被拆,在附近的羅布泊沙漠進行核試驗,過度用水破壞水生態,維族農村地區貧困落後等。
中國共產黨確實設法處理部分問題,特別是經濟議題。然而,在無法直接瞭解維吾爾人意見的情況下,我們無從準確得知,在經歷數十年的經濟發展以及近期的反伊斯蘭風俗政策後,他們對共產黨的正面或負面看法。
這是否將影響穆斯林國家對中國的印象?
我的猜測是,諸如要求虔誠穆斯林信徒違反意願賣酒或不許女性戴面紗等粗暴政策,將會抹殺中國政府和黨提升維族人生活水準的各種正面努力。
禁止許多表達宗教信仰的方式,特別是無端禁止蓄須、面紗、齋戒並要求賣酒的侮辱性行為,也會傷害中國在外交政策上所作的努力。這不僅會招致美國和歐盟的批評,也可能破壞中國"一帶一路"項目,其中涉及加強與南亞、中亞、中東和東非地區的經濟和外交關係。
上述地區的多數國家擁有大量的穆斯林人口,或者本身就是穆斯林國家。中國不能稱所有的穆斯林風俗都是"邪惡的",同時還指望這些話不會外傳。此類規定會削弱中國在伊斯蘭土地上的潛在軟實力。
詹姆斯‧米爾沃德(James Millward)是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外交服務學院的歷史教授,著有《歐亞十字路口:新疆歷史》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