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施瓦策爾呼籲保護中國女性東方美

祝紅2006年10月14日

德國知名婦女運動的代表人物艾麗斯-施瓦策爾於1975年以反映14位不同階層婦女命運的「小區別」一書而成為德國婦女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1977年,施瓦策爾首創婦女雜誌「愛瑪」。下面是德國之聲記者對這位傑出的德國女性的專訪。她呼籲中國女性維護東方美。

德國婦女雜誌愛瑪主編施瓦策爾圖片來源: EMMA

德國知名婦女運動的代表人物艾麗斯-施瓦策爾於1975年以反映14位不同階層婦女命運的「小區別」一書而成為德國婦女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1977年,施瓦策爾首創婦女雜誌「愛瑪」。下面是德國之聲中文網記者對這位傑出的德國女性的專訪。


施瓦策爾女士於1942年出生於德國烏帕塔爾-艾伯費爾德的一個單親家庭,她在經營煙草商品店的祖父母家長大。青年時代,施瓦策爾曾在法國巴黎攻讀社會學和心理學,同時以政治記者的身份從事媒體工作。當上一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婦女運動爆發時,施瓦策爾即積極投身其中。

艾瑪雜誌

德國之聲:德國的婦女運動已有30多年的歷史,取得的成就是不容否認的。您認為還有哪些地方有待改進,哪些問題亟待解決?

施瓦策爾:我們必須從西方世界的婦女運動的角度來看德國的婦女運動。德國的婦女運動始於上一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30多年對人的一生來說是漫長的,但是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卻是短暫的一瞬。我認為,我們取得了不少成就。上一世紀70年代,德國婦女根本無法享受應有的平等,其權益也沒有任何法律保障。如果丈夫對妻子的家政不滿,就可以去夫人的單位要求領導將其解僱;家庭暴力受到刑事追究在1996年才寫入德國法律之中。德國大學某些學科的女生人數比男生還多,儘管這些學科不是很被看好的學科;德國現總理也是一位女性;99%的年輕女性都認為,無論是否成家,是否要孩子,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有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他們希望意中男人能夠幫助做家務,共同照料孩子。但新的問題也不斷出現.

德國之聲:我想把這些新問題與德國新出台的家庭政策放在一起談。我很想請教您的是,為什麼在德國婦女運動30多年後的今天,許多德國人的家庭觀念卻依舊比較保守?

施瓦策爾:您觀察得不錯。德國的婦女形象,至少是中老年一代,與歐洲其它國家相比確實相對落後。原因有兩個:原因之一可以追溯到19世紀浪漫主義的家庭觀念,女人在家相夫教子;另外,1933年至1945年納粹思想影響根深蒂固。國家社會主義是張揚男性的巔峰時期,女性則只能輔佐男性,其權力受到極大的削弱。這批婦女的後代如今已進入其母親當年的年齡段,但納粹歧視婦女的毒素卻依舊難以消除。德國婦女最棘手的難題是,如何妥善處理家庭與事業的問題。「狠心母親」這個字只在德語中出現,其它任何語種都找不到這個詞匯。「狠心母親」指的是那些不很關心孩子的母親,但我們卻沒有「狠心父親」這個詞。無論父親如何對待孩子都不會受到社會的譴責,現在公眾輿論終於展開了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就目前情勢來看,全日制幼兒園和學校將越來越多,原因並非在於男人學會了善待女人,而是新生嬰兒已越來越少。這是德國婦女的無聲反抗,因為他們已不願再在孩子和職業間做出選擇。有些婦女為了避免受到家庭的束縛,選擇了事業。婦女不願成為家庭的奴隸是婦女運動的一個成就。與此同時,德國的婦女運動是70年代初第一個就婦女問題發起討論的政治力量。在這之前,只有1/3婦女是職業婦女,有孩子的職業女性往往會受到良心的譴責。一旦孩子病了,在學校裡成績不好,丈夫在工作中受到挫折,都會歸咎於婦女的錯誤。於是出現了婦女解放運動的活躍人士,他們關注婦女問題:他們認為,養育孩子是大家的事情,整個社會,包括孩子的父親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遺憾的是,我們手中沒有魔術棒,我們能夠改變人們的某些觀念,施加政治壓力,但是我們無法改變世界。

德國之聲:請問您,如何定義解放型婦女?

施瓦爾茨:我也很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哈!)我認為,婦女解放的最基本前提是經濟獨立。其次是擁有同等的權利和機會。我以為,男女性別只是影響某人個性的眾多因素之一,在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裡,它不是決定某人的關鍵因素。

德國之聲:所以,德國的政府內閣中已有1/3是女性,在德國婦女獲得選舉權的87年之後,首次有一位女性登上了總理的寶座,德國的家庭部長馮-萊恩是一位生有7個孩子的女性。從2007年起,德國將啟動新的育兒補貼和父親陪產假政策。您從婦女解放運動的角度來看還有哪些目標沒有實現?

施瓦爾茨:德國婦女的無聲抗議迫使政界和男人尋求解決方案。德國有了一位女總理的確令人高興。政府內閣中幾乎一半是女性。但是在德國社會體系最重要的經濟部門,在30家最重要的德國企業中,只有一位女性是董事會成員。遺憾的是在過去幾年中,女性政治家在婦女問題上都比較沉默。我們目前遇到的新的問題是對美麗和青春的過分崇拜和追求,它對男性也有影響,但尤其給女性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和精神壓力。對女性來說,僅靠聰明、能幹是不夠的,人們還希望這些女性擁有模特兒的美貌和身段。這些新的束縛對某些婦女的心靈造成嚴重影響。比如厭食症已成為德國婦女的第一癖好,比酗酒、吸毒和煙癮還嚴重。在富裕的西方國家,竟有人為了追求外表美,而不惜忍肌挨餓,這的確十分荒唐。

德國之聲:我認為,在追求外表方面,中國比德國要過分得多。許多中國年輕姑娘認為,美貌可以為他們帶來財富。做美容術的 年輕姑娘不在少數,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施瓦策爾:這令我感到非常震驚。我認為,中國女性割雙眼皮,追求歐洲人的大眼睛的做法令人不可思議。我想利用這一機會,呼籲中國的姐妹們,保持自己的特點,中國式的美。我認為,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與資本主義在全世界的擴展和媒體的誘導是分不開的。以我個人的經驗,過去,人們大多不像現在這麼物質主義,而更注重生活的充實。在德國也有些女性靠美貌嫁有錢男人,以此獲得財富,但我認為,這樣的女性是極少數。貧窮,又無法獲得其它機會的女性,往往會借助原始手段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東歐和俄羅斯的情況也比較類似。

德國之聲:近年來,我們可以觀察到一個喜人的現象,那便是40歲以上婦女逐漸成為時裝業的新崇,這是否也可以被看作是婦女解放運動的又一進步呢?

施瓦策爾:目前在德國同時存在著兩種潮流。一是您剛才提到的,時裝設計師開始注意到有經濟實力,又追求時尚的40歲以上的女性群體。在德國的現實生活中,不少婦女,包括年輕姑娘都任意著裝,想穿什麼,就穿什麼。儘管一再有宣傳廣告和時裝雜誌向人們施加壓力,提醒人們身體上的不完美之處,從而誘使人們花更多的錢,裝扮自己,這其實是資本主義利用人們的自卑和內疚心理獲取利潤的一種手段。過去是教堂讓我們感到內疚,現在是資本主義。但與此同時,反向宣傳活動也有不少。

德國之聲:您是婦女雜誌「愛瑪」的主編,「愛瑪」封面很不起眼,規格也比較小,但它的可讀性強,問題反映及時,訊息量也比較大。在雜誌多如牛毛,追求視覺刺激和圖片效應的今天,「愛瑪」立足的秘訣是什麼呢?

施瓦策爾:可以說,愛瑪是一本知識性的婦女雜誌。我們的讀者群絕不是女強人,而是從18到80歲的女性,當然也不乏男性讀者,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愛瑪」既是知識型前衛雜誌,又是一份大眾刊物。這是我的經營戰略。我們不做任何廣告,也不隸屬於任何黨派,靠讀者的訂閱量自負盈虧。我認為,我們是全世界唯一僅有的一份獨立雜誌.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