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暗戀桃花源》製作人袁鴻

採訪記者 瞿曉2008年12月3日

內地版《暗戀桃花源》自2006年11月18日於北京首都劇場首演至今,已在全中國演出100餘場,場場爆滿的該劇已經吸引了20餘萬人走進劇場,這不能不說是舞台劇市場的一個奇跡。德國之聲記者瞿曉在上海面對面採訪了這一奇跡背後的製作人袁鴻。

舞台劇製作人袁鴻圖片來源: DW

當初一手和賴聲川合作,把這部優秀劇作引進內地來的製作人袁鴻,坊間對其評價不一,在"理想主義者"、"民間戲劇義工"的評價之外,也有人對他不設贈票的做法痛恨不已,視之為另類。這次和袁鴻本人面對面的一個小時,記者覺得他的確就是一個"孤獨的行吟詩人",追求平凡,與世無爭,但盡顯人格魅力。道別前的留影,記者特意拉他背對著繁華的上海人民廣場,"以前您的照片幾乎都是以劇場裡的座位為背景的",可袁鴻第一張照片還是選擇了人民廣場西北角的上海大劇院為背景----這一周,《暗戀桃花源》在上海的第六輪巡演就在這裡再次讓上萬人為之哭哭笑笑,品盡人間滋味。


德國之聲:賴聲川老師作為《暗戀桃花源》的導演和作者,您作為這部戲內地的引進者和製作人,當初你們怎麼相識的?這件事情國內媒體似乎很少提及。


袁鴻:其實也有人問到過。我和賴聲川老師真正認識要算是1997年,當然此前在我的學生時代也有見面,不過那就是我認識他、他不認識我的情形下了。1997年我和賴老師認識是因為林連昆老師此前一年去台灣演出,和賴老師有見面。而林連昆老師是我舞台藝術這個領域中,能接觸到的最優秀的、還活躍在舞台上的人。第二年賴老師一家四口來北京遊玩游故宮,林老師就讓我去給賴老師當導游,就這樣我和賴老師正式認識了。讓我比較慚愧的是:我那次完全是一個不稱職的導游,賴老師對故宮的瞭解比我多多了。


德國之聲:那您什麼時候第一次看到《暗戀桃花源》的呢?看有報導說是看的是林青霞電影版的錄像帶?


袁鴻:其實第一次看到《暗戀桃花源》倒是膠片的電影。1992年的時候它以一個很巧的名目進入了內地,那個時候到晚有四個導演的作品到內地來小範圍作專業放映:蔡明亮、侯孝賢、楊德昌、賴聲川,就在中戲啦、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這些地方放映。因為只有一個拷貝嘛,所以哪兒放我們就追著去哪兒看,當時我就連看了三遍《暗戀桃花源》,可惜有兩遍因為路途太遠遲到了。


德國之聲:以《暗戀桃花源》為代表的舞台劇、話劇,這幾年逐漸得到了市場的認可,這次上海巡演的第一天,我和朋友也看到了劇場爆滿的熱烈景象,您是否認為現在的市場環境比前幾年好了很多?


袁鴻:看起來好了,但其實我沒覺得多好。我個人認為不是一個理想的狀態,從97年到非典前的那段時間,我覺得是最好的。當時觀眾和創作者的心態都挺好的。


德國之聲:可那個時候願意花那麼多錢走進劇場的觀眾大概沒有現在那麼多吧?


袁鴻:對,沒有現在那麼多。這個過程很多人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其實我覺得對於戲劇來說,市場並不是最重要的。


德國之聲:那您心目中的理想狀態應該是什麼樣的呢?是賴老師以前曾經談到過的:應該有個固定的劇場,像國外的《Mamamia》那樣,一年到頭都在放這個劇麼?

袁鴻:應該是吧。不過中國目前這樣的劇還不多,甚至可以說是沒有。其實《茶館》是該在北京人藝有個單獨的劇場演的,但它絕對不能說是新演員、大學剛畢業就來演的,應該有一些有實力的演員來出演。

採訪記者瞿曉與袁鴻合影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您是指有市場號召力的明星來演嗎?


袁鴻:也不完全是。他只要是實力派的演員就好,對戲劇表演藝術是要孜孜以求的。像《暗戀桃花源》就是一個明星回歸到演員的例子。


德國之聲:那就您的經驗來看,有明星參演的劇和只有實力派演員參演的劇,在票房上會不會有明顯的區別呢?


袁鴻:我們和各地的劇場談演出的時候,只會說:我們只保證有黃磊、孫莉,除此之外的演員我們不能保證。有的地方的劇院來和我們談,指名道姓要何炅要謝娜,我們直接說對不起我們就不要往下談了。我們不會迎合這種需求來安排演員的。包括這次上海巡演,我們也沒預告演員名單。如果有觀眾覺得演員陣容不合自己胃口,我們樂意退票給他。


德國之聲:從您以往的故事中,我們感覺您更像是一個社會慈善家,而不是一個戲劇製作人.....


袁鴻:我們只是結合戲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像這個周六我們就會在這裡舉辦一個答謝的茶會,邀請關注我們的個人啊、機構啊、媒體啊,來參與《暗戀》延伸的下一個計劃。12月12日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將演出的《在變老之前遠去》就是"暗戀桃花源青年戲劇基金"資助的。從《暗戀桃花源》第一場演出起,我們就在做這個基金了:每張門票我們提一塊錢放在這個基金裡面,然後來幫助一些有志於戲劇的年輕人,也許他們跟我們根本不熟,甚至是根本不欣賞我們。就像前段時間稻川做的《魯迅2008》,他們那個組的成員大部分都是對《暗戀桃花源》非常反感的,指責我們"濫用明星、商業無度"什麼的,但是我們依然作為他們最大的原創支持。我覺得我們只要出一點點東西,可以幫助他們完成自己的創作就可以了。他們真的是對這個執著熱愛,我們就不能讓他們白做。我們相信,這個市場只要你一心一意去做,就會改變。


德國之聲:我們很關注現在您個人的經濟狀況隨著《暗戀桃花源》的火爆,是不是已經走出了當年媒體渲染的"3平米辦公室、月薪2000"的窘況了?


袁鴻:其實我覺得我個人一直不差。《暗戀桃花源》這種有收益的戲,我和一般工作人員一樣,也有演出費。像我的手機,花360買的,還預存了360的話費,我覺得這樣就很好了。別人的生活怎樣,跟我沒有關係。我來上海出差的話,約了人見面,可能會選在萬豪的咖啡廳,人家會以為我就住在萬豪,其實我住在旁邊江陰路青年旅社的六人間。我個人的生活消費很低。


德國之聲:05年您苦心經營的北劇場倒掉,有人認為是經營管理不善,缺乏創新模式。您現在回頭看看覺得是這個原因麼?


袁鴻:我覺得不是。我的個性決定我不願意在他人制定的規則裡面游戲。最主要的原因不是經營不善,當時北劇場在沒有要國家一分錢,完全靠個人經營的情況下,可以說是非常好。劇目在04年的時候就達到了228部之多。在中國的劇院裡面,無論大小都是沒得比的。04年的時候有人進來合作了,於是我們把最大的股權讓了出去,結果讓進來的人並不是一個理想的合作夥伴。就這個原因。我只是覺得,過去、今天包括未來,我對戲劇界、藝術界生存環境、法則關係深惡痛絕,我不屑,這是最重要的原因。


德國之聲:在《中國企業家》的採訪中,我看到您說過這麼一句:即使我成為企業家,我也不見得會贊助戲劇。


袁鴻:對。現在我們做的,也不過是從側面去推動這個事情----跟很多人交流,認定一個好的方向去做。像北京一個年輕的編導顧雷,我個人的力量有限,他的三年計劃,就是我的一個日本朋友在幫他實現:幫他找到日本機構的資助;幫他在日本演出後再拿回來在國內演....這樣他除了自己固定的工作之外,也可以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在戲劇的追求道路上,他就不會中途被人挖去給人做些無聊的喜劇。


德國之聲:談到了別人的三年計劃,那對於表演工作坊或者您個人來說,是否也有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人生目標或者計劃呢?


袁鴻:沒有。現在表演工作坊,包括賴聲川本人的位置還是特殊了一點,外界都把它看作了戲劇票房甚至是文化的龍頭,都在打它的主意。我個人的能量是很小的,像賴老師最近選擇和中央電視台合作新的劇目一樣,會有更多元素影響他作出決定;我也一樣,並不是說這十年間除了和賴老師合作外,我就沒有和別的人合作,像林兆華的工作室需要有事情我去做,我也不一定讓他知道就去做了。像你手邊這本《暗戀桃花源》的宣傳冊,我想不出來會有人印別人的劇的資訊在上面。我們只是覺得這是原創的、不錯,值得推薦,我們就印上去了。我覺得戲劇界應該是開放的,應該更靈活、更多元,這是我個人的一個願望。至於《暗戀桃花源》,現在演過了100場,什麼時候演過了500場,那就很好了。至於北京表演工作坊這些年來對中國戲劇做了一些改變或者推動作用,也許別人不會來承認,哪怕只有我一個人看到,我覺得也就夠了。只是說,你帶來的觀眾進劇場的效應、戲劇演出的繁榮、票房的活躍,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好的或者是不好的,會不會把這變成一個投機的行業,這也是我今天的一個矛盾和困惑。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