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歐盟與中國之間有更多共同點」

Hans Spross
2017年5月31日

與川普的「當頭棒喝」相比,李克強參與的第19屆歐中峰會可能會帶來更為積極的訊號。但是墨卡托研究所的加斯珀(Jan Gaspers)認為,歐中之間也依然存在分歧。

China EU-Außenbeauftragte Federica Mogherini & Li Keqiang
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裡尼今年4月訪問北京圖片來源: Reuters/K. Fukuhara

德國之聲:經歷了川普来訪的"淒風苦雨"之後,李克強是否會給布魯塞爾帶來"旭日陽光"?換句話說:對於川普的失望是否會促成歐盟與中國更加接近?

加斯珀:歐洲和中國目前在政治層面擁有的共同之處,比跨大西洋夥伴之間(歐洲與美國之間)更多。這主要體現在全球貿易和其後政策,即便目前許多事情還僅僅停留在口頭層面。歐洲與中國政界之間的交流更為密切和有效,而這也要歸結於華盛頓不可捉摸的外交外交政策上。中國和歐洲各國政府都認為美國的外交政策不太可靠,而且目光短淺。

德國之聲:不久前,中國大張旗鼓地推動"一帶一路"項目。歐盟對此採取質疑立場,並提出中歐在這一雄心勃勃的項目上進行合作所必須的"八條原則"。其中很多內容可能會讓中方感到不悅,比如更多的透明度、多邊參與、經濟利益各方均霑。歐盟對於"新絲路項目"的這一立場是否會阻礙歐中關係發展?

加斯珀:確實,歐洲對於新絲路項目迄今為止的看法是"建設性審慎"。畢竟,中國的這項百年計劃並不是看上去那麼完美。許多計劃中的項目會給北京帶來嚴重的經濟和安全風險,而對於新絲路沿線各國也同樣如此。在許多地方,中國在這一項目框架下發放的巨額貸款出現壞賬、財政不穩以及地方衝突加劇似乎已經事先注定。

儘管如此,這一項目當然也有極大潛力,將尤其是歐亞地區的新興經濟區和重要的研發動力聯繫起來。這自然符合歐洲的利益。新絲路峰會再次顯示,尤其是重要的歐盟國家日益將自身經濟利益與新絲路計劃聯繫起來。

這一計劃框架下設想的許多項目需要的一些特殊技術知識只有歐洲企業能夠提供。比如旨在更新和整合中亞能源網的宏大計劃。歐洲企業也可以在監管單個項目方面做出貢獻。此外,德國汽車業現在已經從新的歐亞鐵路貨運線中大幅收益,而這一項目也是最近三年來新絲路計劃的產物之一。

但是,北京政府歸根結底最感興趣的是:歐洲在政治層面對於新絲路項目的承認和支持。因此北京今後會將歐洲對於新絲路項目的支持,作為歐洲利益得到中方認可的交換條件。我們在本周的歐中峰會上肯定就能見證這一點。

德國之聲:歐盟委員會20166月公佈的"歐盟的新型中國政策的要素"中曾這樣寫道:"在深化及重新調整我們與中國的關係方面,簽定內容廣泛的投資協定是歐盟目前的當務之急"。目前歐中之間在投資協議方面進展如何?是否可以期待歐洲企業由此最終實現長久以來所呼籲的"在華公平市場準入"?

卡斯珀:目前歐盟與中國已經就此議題展開13輪談判,最後一次是5月中旬在北京。儘管政治大氣候有所改善,雙方依然未能取得重大進展。歐洲人認為,中方在最為重要的問題上始終沒有做出足夠讓步。比如歐盟貿易專員塞西莉亞暵砟匪固羋弈?(Cecilia Malmström)最近在北京再次警告說,中共必須繼續減少對於經濟的操控,以在中國實現真正的市場競爭。她還批評說,歐洲企業在中國依然受到一些模棱兩可的規章制度和令人生疑的生產抽查、會計審查等做法的影響。大量歐洲企業對馬斯特羅姆的說法都非常認同。

如果北京將最近對於自由市場的認可化為行動的話,本周的歐中峰會可能會為投資協議談判帶來新的動力。確實近來從北京也一直傳出訊號,一些特定的市場區域會進一步向外資開放。這些必須付諸於行動。

揚‧加斯珀(Jan Gaspers)是柏林墨卡托研究所歐盟-中國政策部負責人圖片來源: MERICS

德國之聲:歐盟不但是一個經濟共同體,同時也是一個價值共同體。歐盟從多大程度上有可能在例如外交和安全政策領域(比如南中國海的主權衝突)以及人權議題上(審查、壓制異議人士)向北京表明自己的立場?畢竟僅僅是貿易問題就足夠艱難。

卡斯珀:歐洲在這些議題上的可操作空間確實比在過去幾年裡嚴重縮小。部分原因是,美國在以價值觀為基礎的外交政策方面不再是一個可靠的夥伴,而歐盟則忙於應付自身危機。此外,北京在南中國海主權爭議等重大議題上很聰明地利用了歐盟內部的不一致。這就是中國在中南歐日益增加投資所展現出的初步政治效應。

歐盟因此現在確實不太有資格談論"如何最為有效地影響中國的政策"。歐洲應該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在其他重要議題範圍內尋求歐盟利益時將中國也納入其中,比如在維護巴黎氣候協定、加強國際貿易秩序以及針對北韓核武計劃的國際談判等方面。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