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管虎:中國電影不再僅自嗨 審查越來越松
2017年2月11日德國之聲:去年夏天您參加了中英電影節上,並憑借《老炮兒》獲頒最佳導演獎。現在又來德國當中國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除了在德英兩國,美國、法國、義大利等許多國家也紛紛湧現華語電影節。據您的親身體會和觀察,這種電影節對中國電影"走出去"到底有何意義?
管虎:好處就是先開了個頭。中國電影不能總是停留在自嗨的狀態。電影是文化產品,需要交流和推廣,由此具備文化輸出的使命。這種電影節,哪怕面對的觀眾更多的是華僑,但還是有一些老外的。電影節通過方方面面開始折射和影響,有這種開端是好事,總得有吧。剩下就是組織的專業性,我覺得,因為都是年輕的電影節,肯定需要一定的過程,所以要慢慢來,延續這個過程。對我們來講,在有精力的情況下,能支持就盡量支持。
德國之聲:今年的德國中國電影節上8部影片入圍。其中英模題材主旋律電影《燕振昌》和其他的入圍商業片相比顯得突兀。訪問中發現,一些不同年齡階段的德國人和華人表示不會買票看這部電影。評委會將這部電影帶來德國的原因是?
管虎:我接任評委會主席時,選片已經結束。我理解的是:他們可能是這樣想的,今年中國有很多電影,《燕振昌》並沒有排在最好的行列,但是想給海外觀眾展現完全不同的電影類型,想看看反應和學習經驗。該片入選和評委沒有太大關係,我們只關注作品本身,不管電影以外的事,只會從藝術水準和製作等方面評選,電影的風格和主題對我們而言都不是最重要的事。尤其我們評委會裡還有好幾個德國人,他們也不會考慮這些問題。
德國之聲:說到中國電影"走出去",不得不提德國院線目前正在上映的張藝謀首部好萊塢大片《長城》。您怎麼看這部有爭議的影片?
管虎:國內罵得比較厲害。我接觸的德國電影界的專業評審,他們也不太喜歡。因為他們看過張藝謀早些電影比較藝術化和作者化的風格,接受不了張藝謀這麼工業化。我也看了電影,個人覺得不該這麼罵他,對他來講,作為導演他至少開了一個和世界電影工業化接軌的頭,可能不是很完美,即便如此,世界各地的觀眾仍然能看到一些中國元素,這樣的推廣較為強勢。這在中國電影裡殊為可貴。未來別的導演可以更進,在他的基礎上拍攝更加成熟的電影。從這個角度來看,他頂著罵聲做了一件開先河的事,很不容易。對後代而言是有好處的,應該贊賞。把好萊塢的工業化和中國元素嫁接,再將其推廣到全世界,本身這點在我看來就是公德無量。
德國之聲:那您會接過這棒,拍這種承載著文化輸出任務的電影嗎?
管虎:很難說。我目前的局面而言,我希望做主流電影站穩腳跟。之後誰也說不好,我當然也像每個人一樣希望話語權越來越強、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就先做好眼前這步。
德國之聲:據悉,您執導的戰爭題材新片《八佰》預計今年開機。中國人熟悉的德國電影多數也是戰爭題材的。您如何評價德國這種題材的電影?
管虎:其實給我很多啟發。當然從根兒上來說,我們的戰爭片有很多問題。德國的電影入手點就是反戰和反思,這個是注定的。他們關注戰爭中的困境和絕境,以及個體命運。在時代運轉的大背景中關注個人命運,德國電影裡比比皆是。而這種關注在中國電影中是缺乏的,至少我們這代人中應該有人來做這件事,至少有這個責任。我覺得自己現在的從體力和心智成熟程度來講,應該來做這件事。否則就沒機會做了。
德國之聲:時代變化大背景下的個人命運,您的《老炮兒》不就是個很典型的代表?
管虎:中國社會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的變化其實過於急劇。歐洲一百年都沒這麼快過。但是車輪行駛太快會撞到很多人。而又沒有人關注這些被撞到的人。做電影、搞藝術創作等有話語權的人應該關注一些大民族動蕩中被落下的人。這是很有意義的事。對我來講有警示作用。
德國之聲:我們再來關注一下2月9日剛剛開幕的柏林電影節,《好極了》成為首部入圍競賽單元的華語動畫片。您怎麼看動畫片入圍國際大獎?
管虎:《千與千尋》當年摘得金熊的時候,我們很驚訝地看到還有這種可能性。現在已經不再吃驚,《好極了》入圍前我沒聽說過這部影片。知道後就暗暗佩服:竟然有人能沉住浮躁的心境做這些事情,還居然被大世界認可看到。一個是作為中國人的驕傲,另外就是覺得導演很了不起。沒看電影,所以不敢過多評價。
德國之聲:提到電影大獎,金馬獎在華語圈的地位是無可厚非的。您有兩部片子的男主角摘得過影帝桂冠。但是去年的頒獎結果引起台灣方面有關"金馬被赤化"的討論。
管虎:當時侯孝賢也在反抗這種言論。其實跟"赤化"真沒什麼關係。我覺得,金馬獎在華語圈中有最開放的胸懷,我參加過它幾次評選。我認為它真正做到含金量高是因為它只管電影的好壞,不管電影之外的東西,哪個國家、誰拍的等都不重要。我認可的金馬獎就只有這一個標準。但是評選結果出來後,電影以外的事就來了,什麼"赤化"、"大陸電影多了",我覺得這種影響對我們電影圈的人影響越少越好。還是要潛心做該做的事。
德國之聲:那麼去年金馬獎四項大獎頒給四部大陸電影,這意味著大陸電影的品質有顯著的提高嗎?
管虎:這是四部典型的、風格獨特,比較領潮流之先的電影。但是典型性不具備普遍性,普遍而言,我覺得大陸電影的品質不僅沒提高,還在下降。雖然整個資本回落、市場趨於冷靜、觀眾變得挑剔,但我依然覺得大陸電影的量太多了,沒有國家需要這麼多電影。中國700部電影裡上線的不到300部,賺錢的就幾十部,大量的浪費。其實應該減少數量,集中精力在好的電影上。
德國之聲:有聲音認為中國的文化審查有收緊的趨勢,您作為導演有這方面的體會嗎?
管虎: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我覺得,審查不是越來越嚴格,而是越來越寬松。第一,現在有對話的平台,可以瞭解各自的想法;第二,很多人把責任推到審查身上,但其實根本問題不是審查,而是才能的問題;第三,我們都希望分級取代審查,但是我舉個例子,東德審查取消後,卻沒有非常出色的片子。審查是什麼?我們反向思維,就是說有一點限制對審查並沒有壞處,我覺得創作來說,是需要一點控制的。每個導演對表演也要控制,各方都需要一點點控制。所以不能總是怨天尤人,中國有比伊朗好很多的情境,我們的問題是怎樣在這種情況下做好。這其實不是什麼難事。我覺得,繼續抱怨或者拿此做文章其實有些過時了。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