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艾未未,您執導《加冕》一片的初衷是什麼?
艾未未:和我的大多數工作一樣,執導《加冕》也是為了獲得對一個新的未知事件的更深刻的認識。就像2008年四川大地震後,以及2015年難民危機中一樣。在如此震蕩的條件下,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政治和每個社會的人。
《加冕》中的一個鏡頭圖片來源: Ai Weiwei Studio
德國之聲:執導一部影片,自己卻不在現場,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艾未未:今天的技術讓遠程執導成為可能。導演著手這個話題時最大的挑戰是方案。片中可以看到,年輕人、醫生護士和其他醫療人員在短短幾天內乘坐大巴來到武漢。中國或許是唯一能達到如此速度和力度的國家。這部片子展示了國家如何建立包括方艙式野戰醫院在內的基礎設施,以及為第一線人員提供必要裝備。這些細節令我驚訝,是威權統治下人類行為的深刻體現。
我們也展示了在封鎖解除後他們如何招募年輕人加入共產黨以及參加慶祝活動。在嚴格控制的專制國家中,這些積極的、客觀的時刻很難拍攝。
片中還講述了一位到武漢參加緊急救助的建築工人離開武漢受阻的故事。他設法沖破卡夫卡式官僚主義離開該市。但遺憾的是,我們後來聽說,孟良(音)雖然回到了家,但因遇到經濟上的問題上吊了。這是關於這個時代的悲慘而平凡的故事。
德國之聲:您是如何保障您在中國的攝影師的安全?
艾未未:我無法保障任何人的安全。我每天都提出要求,但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他認為安全的方式。所有人都有防護裝備,都被告知必要的醫療規程。儘管如此對攝影師來說還是很危險的。我們因此建議他們出於保護素材的目的每天從網上寄出素材。大多數攝影師都是業餘的,是第一次參加一部電影的拍攝。
《加冕》中的鏡頭圖片來源: Ai Weiwei Studio 德國之聲:您經常批評中國嚴厲的政策。這一次您如何評價?
艾未未:中國作為一個威權國家最為有效地應對了如此具有挑戰性的情況。其間中國強烈壓制人權、個人權利、私人空間以及個人意願。實際上,中國限制了所有人的自由,加強了自己的權力。這是這個國家快速發展的基本特徵,在過去30年很奏效。
同時,中國也創造了一個信任缺失的社會。執政黨從來不是通過人民的認可獲得合法性,而更多是通過警察、大肆宣傳和限制訊息。中國這個國家和其人民彼此不信任,但卻要求人民服從國家,用法律和暴力來維護統治。
德國之聲:在疫情初次爆發時,除了對武漢嚴格封城之外有更好的做法嗎?
艾未未:武漢封城是一個好的決定。中國有100多個武漢這樣規模的城市。如果沒有限制來往於疫情中心的道路,會發生真正的人道主義災難。但是,封家門、抓人以及隱瞞實情的狀況是不應該發生的。這引起了很大的恐慌。
在當局1月23日封鎖武漢之前的一兩個月裡,他們就知道新冠病毒人傳人,但卻隱瞞感染者人數和死亡人數。
德國之聲:對於新冠大流行帶來的變化,您最大的擔心是什麼?
艾未未::對於我們從中能學到什麼,我感到很悲觀。我認為情況會重新正常化,人們會摘下口罩,把它扔進垃圾桶。我覺得一般來講人們不會學到很多東西。即便他們學到了什麼,也會浮於表面,就像在中國那樣。
作為中國政治活動人士中的標誌性人物之一,國際知名藝術家艾未未在4年後重獲護照。本圖集為您回顧其重要藝術作品:從「柏林,我愛你」到「永久牌自行車」.... 圖片來源: Imago//O. Jentzsch 2015柏林電影節期間,艾未未在北京通過skype「遙控」拍攝了一部8分鐘短片《柏林,我愛你(Berlin, I love you)》。影片描述了他和在德國的兒子艾老及妻子遠隔千里、分居兩地生活的故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L. Schulze 艾未未在社交網站Instagram的帳戶有眾多粉絲。2005年7月22日,艾未未在該網站貼出一張手持護照的照片。2011年,中國當局沒收了艾未未的護照,將其軟禁在家。現在,他終於可以邁出國門了。艾未未說,他重獲護照後的首次出行將選擇去柏林探望兒子。1年來,艾未未的兒子在德國首都生活。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EPA/Ai Weiwei 此前,艾未未的作品都無法在中國展出。不過,2015年6月,中國當局放鬆了強硬態度。6月6日,艾未未的藝術品首次在北京展出,儘管參展作品顯然不允許含有任何政治動機,但展覽開幕的日期卻恰恰定在1989年天安門屠殺26周年兩天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Ng Han Guan 除了中國的展覽,艾未未的其它藝術展均有明確的政治內涵。從2014年9月到2015年4月,艾未未在美國「惡魔島監獄」利用樂高積木搭成了藝術品,喚起人們對政治迫害者的關注。120萬塊積木拼湊出受政治迫害流亡人士或在監獄服刑人權捍衛者的肖像。其中有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和納爾遜‧曼德拉( Nelson Mandela)。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Eric Risberg 艾未未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展出1億顆陶瓷製成的葵瓜子。作品歷經兩年,由1600個工人參與完成。2011年秋,作品在倫敦進行了為期半年的展覽。作品《葵瓜子》讓人想起了文革時代,向日葵是當時共產黨宣傳運動中的象徵之一。
圖片來源: L. Gene/AFP/Getty Images 「十二生肖」頭像雕塑是消失的皇家園林圓明園前的十二生肖噴泉之獸首銅像的複製品。噴泉在1850年被法軍和英軍摧毀。艾未未作品在紐約展出時,也引發討論空間:其作品是故意惹惱中國?還是為體現西方殖民的掠奪行徑?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F. Arrizabalaga 即使當時仍在軟禁中,艾未未也能組織完成其在國外的展覽。2014年,柏林馬丁-格羅皮烏斯博物館(Martin Gropius-Bau)展出了艾未未名為「證據」的作品,其中包括用6000張凳子組成的室內設計作品。這些凳子來自中國,部分出自明清時代。在那裡,這些凳子曾是中國家庭的標配,代代相傳。不過現在,尤其是在農村地區,這一家居標配的傳統已喪失。艾未未的這件作品正是要喚起人們對此的關注。
圖片來源: Johannes Eisele/AFP/Getty Images 6000張凳子的作品只是2014年柏林展覽「證據」的一部分。同時展出的還有名為「上海的紀念品(Souvenir aus Shanghai)」的作品。其作品除了展示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之外,還體現了中國當局對他的打壓。2011年,艾未未剛在上海建成的工作室被政府拆除,這是當局對其批評政府做出的懲罰舉動。而藝術品中的石頭就來自其工作室被拆後的廢墟。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擁有了私家車。傳統工具——自行車越來越淡出人們的生活。艾未未將150輛自行車的車架銲接在一起,做成了一個頗有氣勢的展品。他在這裡回憶的不僅僅是自行車被汽車取代,同樣也有一起令人震驚的審判。幾年前,一名年輕人楊佳因一輛未掛牌的自行車被警方指責,這是一輛偷來的自行車。在被警方抓走詢問時,楊佳自稱遭警方毆打。之後楊佳因殺害6名警察,最終被判處死刑。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軟禁期間,艾未未經常在網上發布自己的抗議聲。社群網站是他唯一向世界自由傳達不受阻礙的途徑。比如,他通過圖中的照片公開抨擊中國的環境政策。2015年,艾未未還獲得國際特赦組織授予的「良知大使獎」。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