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蔡英文擺明要和大陸對抗」

王凡 採訪記者
2019年1月4日

習近平倡議「一國兩制」,蔡英文回應「絕不接受」。兩岸領導人隔空喊話,讓台海關係再次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針對海峽兩岸的現狀與未來走向,德國之聲採訪了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教授。

Taiwan Präsidentin  Tsai Ing-wen
蔡英文召開臨時記者會,稱台灣「從未接受『九二共識』,也絕不會接受『一國兩制』」圖片來源: ROC

德國之聲:您如何看待蔡英文總統的最新表態,對比之前是否更加強硬?

張文生:確實。蔡英文這次明確否定"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和"一國兩制"。而在她競選期間和去年當選之後,她都盡量避免明白地表達其台獨立場,表示要維持現狀,對包括"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在內的很多政治問題採取模糊立場,而這次她表達得很清楚。可以說,她這次撕下了所有的偽裝和掩飾,把台獨立場一次說清楚了。在她就職演說時,國台辦說演說"是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 ,那麼這一次她清楚地給了大陸一份"答卷","答卷"已經答完了。

這也說明,蔡英文不準備和大陸進行談判,不準備和大陸交流、交往,也不準備和大陸改善關係,而是明白地要準備和大陸對抗了。

德國之聲:是什麼促成了蔡英文這種態度上的變化?

張文生:我想,這可能是蔡英文準備2020年選舉的主調。九合一選舉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該選舉體現了台灣民意的轉向,對她黨內的執政非常不滿,對經濟建設、社會經濟改革還有政治改革都非常不滿。我想,她應該是考慮到,還有一年多時間,她就要面臨2020年選舉了。這個時候,想要在島內改革以及經濟建設方面做出成績,恐怕不太現實,所以下一步她可能就把重點放在打"統獨"議題,把台獨立場、所謂的"維護台灣主權"的立場突出出來,把2020年選戰集中在政治議題、集中在統獨攻防方面。

《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紀念會,習近平發表講話,稱「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圖片來源: Reuters/M. Schiefelbein

德國之聲:大陸方面的對台政策是否也有變化?習近平主席這次《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紀念講話所表現出的態度是否也更強硬了?

張文生:我認為,北京方面的政策立場是一貫的,包括"九二共識"、"一個中國"、"一國兩制"、"和平統一"這些原則立場。這次更加突出了要推進和平統一,而且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包括探索"兩制"台灣方案,包括提議兩岸民主協商來達成制度性的安排。這些都是推進兩岸政治談判的具體方案。

但是從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來看,凡是大陸提出政治談判,希望進入統一進程的時候,台灣方面的抵觸和反彈都是非常強烈的。這也說明了,台灣當局--不管是綠營、淺綠還是藍營,對於兩岸政治談判以及和平統一都意願不高。這也說明該進程確實不那麼容易推進。對於大陸來說,還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也還有很多工作需要推動。

德國之聲:具體來說,在台北政府不配合的情況下,北京目前以及近期還有什麼方法和手段,來實現其和平統一的目標呢?

張文生:在台灣當局不配合的情況下,大陸唯一的出路就是寄希望於台灣民眾,寄希望於台灣在野黨。希望民間和各種社會勢力進行推動。所以大陸的對台政策,還是會把重點放在台灣民眾和基層上面。加強交流,推出惠台政策,吸引台灣社會,來爭取台灣民心。我想,這將是這幾年對台政策的重點。

具體與台灣當局的政治談判,只要蔡英文還在台上,恐怕很難。而如果蔡英文下台,將來會不會有機會?這個"將來",還要再看。

德國之聲:蔡英文在回應習近平時,也表示拒絕"九二共識"和"一國兩制"是台灣的民意。您如何看待她的這個說法?

張文生:我想這是她對台灣民意的誤判。現在台灣民眾對統一確實有種種顧慮,對"一國兩制"也存在污名化,所以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對統一和"一國兩制"的支持率還不高。但是,九合一選舉反映了,台灣民眾對"九二共識"的認同還是比較高的。這一點應該說是蔡英文錯估的台灣民意。

很多台灣民眾並不很清楚"九二共識"的具體內容。但他們認為,承認"九二共識"就能推動兩岸交流,就能推動兩岸經濟、社會、文化的合作,這個台灣民眾是認同的。

德國之聲:習近平主席在講話時也明言不會排除武統,這一點在國際上受到關注。您認為,現階段有無大陸武力介入的可能?

張文生:對於大陸而言,武力是底限,是沒有辦法放棄的。目的一個是為了防範外國勢力的介入,另一個是為了防範台獨冒險,所以不會放棄這個最後手段。但是,我們認為,這兩年外國勢力大規模介入以及台獨冒險的可能性不大——雖然不排除可能會有一些"擦邊球"的動作,所以這幾年兩岸發生武力衝突的危險系數並不高。

張文生教授是現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長。他同時兼任《台灣研究集刊》主編,也是國台辦海研中心特約研究員。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