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解放軍不會因為疫情調整對外戰略

採訪記者: 鄒宗翰
2020年5月22日

中國的軍費增長每年都會成為兩會期間各界關注的焦點。最新的數字公佈後,台灣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向德國之聲表示,評估中國的軍力不能只看國防預算。未來中國軍方發展戰略不僅有軟硬兼施,還有虛實相濟。

China l Militärparade zur Feier des 70. Jahrestages der Gründung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2019年「十一」閱兵式上的解放軍方陣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Photoshot/L. Xiao

德國之聲:根據中國官方在召開兩會期間公佈的消息,2020年中國國防支出與去年相比增加6.6%,規模達到12680億元人民幣。增幅與2019年的7.5%相比略有下降。你覺得這對於中國的國防力量和軍備發展來說意味著什麼?

林穎佑:首先我覺得用中國的公共國防預算來評斷它國防力量或者是它的軍備發展其實是蠻不準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其它國家不一樣。它今天的許多軍費,就像我們平常說的隱性軍費,或者說隱形軍費都可以,不一定會在它的軍事預算裡面呈現的。這是我們過去在評定的時候經常出現的狀況。

德國之聲:但是中國已經表示向聯合國提交了軍費報告。

林穎佑:對,但是它有很多的預算其實不一定會放在它的軍費裡面。如果單純從軍費來看人民解放軍今天的發展其實是會有不準確的地方。再加上它這次的(軍費)雖然增速略有調降,但是它的基數還是很大。也就是它的軍費其實還是非常高。根據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的觀察。在看人民解放軍的時候,很多人會把它和美軍做比較。或者是直接去看數字。可是不管它數字如何變化。雖然其科技力量不如美俄,但是一個龐大的人民解放軍對於區域來說還是有很大的影響。我們今天觀察的是,即使它無法立即對美國造成威脅。但是對於台灣、越南、日本這些亞太、印太周邊國家,包括印度,依然是存在著很大的威脅。

德國之聲:那您覺得,在如今的新冠疫情下,中國的國防策略會有怎樣的調節嗎?

林穎佑:在基本對外國防這一塊和疫情不會有太大的關係。因為對外來說,它很重要的一點是軍事戰略這一塊。它的軍事戰略和國家的戰略是有必然的鏈接的。所以它不會因為疫情來調整對外戰略。反而我會認為因為這個疫情影響到的不會是它的軍事戰略,而是凸顯它過去軍改。因為我們知道2016年解放軍進行了非常大幅度的軍改。軍改之後它可能在後勤體繫上面有出現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其實就是因為這一次的疫情凸顯的。不管是他的聯勤保障部隊還後勤保障部。轉型的過程中間,過去可能這4年來很強調的是在作戰這一個層面的轉型,可能忽略了後勤準備這一塊。

這次的疫情,其實對真正第一線作戰來說的影響性是有限的。最直接能夠進行救災的,不管是軍醫院體系,或者是以防化兵體系,或者是你的後勤體系,這些都在這一次的疫情中去得到一些驗證。所以我覺得這次疫情之後,對於解放軍來講, 最大的改變是它的後勤整部能力。

德國之聲: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有關美國對台的軍售。台美關係看來是越來越好。從蔡英文就職有這麼多人祝賀,然後就是接下來的軍售。面對當前的情況,中國國防系統會怎麼樣應對?

林穎佑:我倒覺得這些是美國針對中國的改變而去做的應對。你說現在中國要怎麼應對美國這樣的一個改變?其實這對中國來說,它在整體的一個外交上面,不管是過去講戰狼式外交或者是在一些宣言上面,其實現在大家普遍對於中國的基本觀感不一定是很好,不管是求償還是什麼等等這一些。

現在對中國來說。它如何應變?我目前沒有很直接的答案,不過我覺得中國會去思考它要如何去利用它的軍隊進行一些非戰爭軍事行動。可能是海外救災。因為過去認為的軍隊就是打仗,就是作戰。但是解放軍的軍隊在前一陣子,大概是13年14年的時候,其實非常多的一個討論都集中在非戰爭軍事行動上。就是你如何要運用軍隊來進行救災,或者是一些其它的不是戰爭,而是人道救助這一塊。它在運用這一些從事國際合作或者國際救災或者是國際援助的時候,其實某方面也可以去降低中國威脅論。

東風41洲際戰略核導彈在70周年國慶閱兵式上亮相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Xinhua/L. Bin

因為現在各國對於中國的批評也好,還是不信任也好,其實有一大部分應該是源自於之前的中國威脅論的帶動下。這是一個整個外交層面上的考量。至於軍事上面,現在美國它針對中國的轉變,不管是它的飛彈的一個射程增長或者是南海島礁的建設,其實美國也有做非常多的調整,比如它的軍艦在南海的巡弋,或者是說它之前的轟炸機可能也不定期的進入南海。包括還有一些軍艦恢復戰力等等這些。其實美國也有非常多的一些動作。現在對解放軍來講的話,面對美國這樣的威脅,有一點是,它的對外政策是不是會去做一些局部的調整?

因為這些調整有可能是要避免造成大量樹敵。比如說美國的環太平洋軍演,美國和其它國家的假想敵可能就是中國大陸。那中國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對外可能會產生一些比較柔和的政策,同時它必須還是要有一些強硬。所以我個人會認為說中國大陸它在對外政策上軟硬兩手的這種說法依然成立,雖然這個判斷我們現在已經講到爛了。但是我想強調,除了軟硬之外,另外一個是虛實。也就是虛跟實兩手的並進。我們大家都只知道軟的政策和硬的政策,可是不要忘記它也有虛和實。

所以什麼是虛和實。 我的判斷是它的實兵操作這一塊是實際的,一方面可能會出現比較緩和的層面,實際操作上會比較使用緩和的方式。但是它什麼方面會強硬呢?--是在虛的這一面,虛的這一面可能是過去才出現的。比如推特外交,外交官用推特,或者是它會利用媒體,《環球時報》或者是其它的媒體。透過這一些相對來講不是那麼主流的媒體。主流是什麼?新華社、《人民日報》。它會使用的是像《環球時報》或者其它的一些比較非主流的官方媒體來進行一些說批判也可以,說討論也可以,撻伐也可以,會從事這類的行動。

德國之聲:之前中國的喬良將軍曾經說現在不是武統台灣的最好時機。但是他有說除了戰爭之外,可以用一些非戰爭軍事行動。可能和您剛才說的救災應該是不一樣。也就是說它可能還是在軍事上可以威脅台灣?

林穎佑:一般來講,美軍講的非戰爭軍事行動,MOOTW(Military operations other than war)是比較傾向於在救災等等這樣的一個層面。但是喬良講的那一個概念,它其實不算非戰爭軍事行動。就像我們蔡總統前天講的,除了超限戰還有網路戰和認知戰。我會覺得今天的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威脅不會是只有純軍事作為。像是什麼遠海長航或者是遼寧號或者其他軍艦經過台海。但對我們來講最大的一個威脅是一種看不見的戰爭。是什麼呢?可能是駭客攻擊,像是針對中油或者這種關鍵基礎設施。或者是不實訊息--這個是比較偏向認知戰的部分。它會去透過一些他們可能編造的公文,或者是通過講一些新聞,然後想要去讓台灣的民眾產生一些誤解,或者是對政府的不信任,甚至去破壞台灣我們目前各政黨之間的團結。這些都是它的作戰方式。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