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今年,諾貝爾獎委員會決定,關注全球婦女面對的性暴力問題。委員會的頒獎決定對您和您的同事們意味著什麼?
丹尼斯‧穆奎格: 我想,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決定。世界上有很多人,甚至我家鄉的人,都不明白,強姦作為戰爭武器,意味著什麼。他們不明白,強姦會摧毀什麼,不僅是受害人,而且,會如何摧毀家庭、社會以至整個國家。我想,注意到這個事實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一個社會或國家以這種方式被毀,那麼,其後果將延續數十年。這一點我們可以在這家醫院(位於省會布卡武-編者)觀察到。我們必須為了受害人解決這一問題,但我們也要阻止未來繼續發生這樣的現象。
德國之聲:具體而言?
穆奎格: 在這家醫院,我們醫治性暴力受害人。我們不僅加以身體治療,而且也必須在心理上給予醫治。它可能需要很長時間。取決於受害人所經歷的夢魘。以後,事涉受害人重新融入社會問題。而如果不能讓她們自立,便達不到這一目標。這就是我們在這裡做的事情。經由這3個支柱-醫學的、心理-社會的和社會-經濟的支柱- 我們重建起正義。她們要求得到公正。或許,有些人在經濟上過得去,但會自問:為什麼在我身上發生了這樣的事情?為什麼強姦了我的這個男人依然逍遙法外?而且繼續強姦?今天,已經有女性站出來說話,要求正義。然而,這需要很多時間。
德國之聲:您從事這工作幾乎已有 20 年。出現了什麼樣的變化?東剛果的婦女現在的處境怎樣?
穆奎格: 出現了什麼變化……我今天可以看到的是:今天,婦女們打破沉默,起來抗爭了,當這一問題在這一地區被提出時,對女性們而言,情況相當困難。即使證據確鑿,說明當事人被強姦、陰部嚴重受傷,但她們通常都以其它理由到這裡來,原因是,她們為所發生的事情蒙羞。今天,我可以看到,女性們強硬起來了。她們向警方投訴,然後來到醫院,說:看,我身上發生了什麼;並告知,誰是責任人。我想,這是打擊性暴力鬥爭的一大進步。因為,只要人們把性暴力視為禁區,比如,不能談論,那麼,這種態度也就是在保護行為者。而談論是一種可能,向施暴者表明:如你對我做這樣的事情,大家就都會知道;無地自容的將不是我,而是你。若這樣,事情就會改變。正如已說過的那樣,它需要時間,但會成為現實。
在獲獎的消息公佈之後,穆奎格在自己工作的醫院門口受到媒體和民眾的簇擁圖片來源: DW/E. Muhero 德國之聲:對於您的工作,您的動機來自何處?從哪裡獲得力量?
穆奎格: 誰若看到我們在這裡醫治的那些女性,誰就會想到,她們可以是女兒、妻子、母親、孫女。我想,誰要是不能與面前的這個人有認同感,那就會無視他人的痛苦。我想,這是關鍵的一點。對我來說,這一點非常重要。要是我看到他人受苦,我就心生同情,就會感同身受。這很重要。第二點是,我看到了婦女們的堅強。女性們能強到何等程度,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即使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來到這裡,身體受傷、在心理上被玷辱,末了,她們會挺起胸膛,為自己的權益而戰。這讓我個人深受感動,激勵著我,繼續做下去。
德國之聲: Metoo 運動聞名全球,得到很多關注。您怎麼看這一運動?該運動在剛果有何影響?
穆奎格: 我們百分之百支持Metoo運動。它提供了一種可能,打破父權社會體系。它是一種手段,將行為者綁上恥辱柱。要是行為者開始明白,如果他們強姦、給女性帶來痛苦,受害人將講出真相,他們將感到恥辱……在這個地區,我們致力於打破沉默。我想,"我也是"運動目標相同。一旦沉默被打破,行為者就會明白,不會再有禁區。因此,我支持這一運動。
剛果婦科大夫丹尼斯‧穆奎格( 63 歲)在省會布卡武創辦了 Parzi 醫院。因長期向性暴力受害女性提供醫療幫助,他和雅茲迪女權人士納迪亞‧穆拉德( Nadia Murad )被共同授予 2018 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諾貝爾和平獎是五個諾貝爾獎中的一個。根據諾貝爾的遺囑,和平獎應頒給「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者」。自1901年至今,共有106人和24個組織獲此殊榮。 圖片來源: BERIT ROALD/AFP/Getty Images 這位伊拉克雅茲迪族婦女曾被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囚禁,遭酷刑,淪為性奴。如今,穆拉德(Nadia Murad)是聯合國親善大使,致力於雅茲迪族權益,並成為第17位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女性。她和剛果醫生丹尼斯‧ 穆克維格(Denis Mukwege)一起榮獲了2018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K. Betancur 剛果醫生丹尼斯‧ 穆克維格(Denis Mukwege)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幫助戰爭中遭受性暴力的婦女,給她們新的希望。穆克維格在剛果布卡武(Bukavu)開辦了一家醫院,治療遭到集體強姦的受害者。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Yonhap/YNA 2017年的諾貝爾和平獎被授予「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ICAN),以表彰其多年來對推動建立一個無核世界做出的傑出貢獻。在得獎之前,該組織再次呼籲國際社會為核裁軍作出更多努力,並指出川普和金正恩都不應擁有可以終結世界的武器。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O. Andersen 2016年的諾貝爾和平獎被授予現任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Juan Manuel Santos),諾獎委員會對桑托斯「為結束該國長達50餘年內戰所做出的堅持不懈的努力」進行了表彰。
圖片來源: Reuters/J.-M. Gomez 突尼斯全國對話四方集團(Quartet du dialogue national)是突尼斯四個公民團體組成的對話聯盟,其目標是計劃在2011年茉莉花革命發生後,能夠有效介入不同政治和宗教勢力之間的衝突與交涉,進而建立具多元主義和民主主義基礎的突尼斯。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C. B. Ibrahim 2012年,為女童受教育權利奔走呼號的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優素福扎伊(Malala Yousafzay)在家鄉遭到塔利班槍擊險些喪命。兩年後,馬拉拉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
圖片來源: Reuters/NTB Scanpix/C. Poppe 上世紀90年代起,薩蒂亞爾蒂(Kailash Satyarthi)一直活躍於反對印度童工運動,到目前為止,他組織的「拯救童年運動」已經釋放了超過80000名兒童免受各種形式的奴役,成功的幫助整合康復和教育。2014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
圖片來源: DW 禁止化學武器組織(OPCW)成立於1997年,成立的宗旨是為執行《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目前禁止化武組織正在敘利亞為銷毀化武做出努力。監督人員自10月初開始便在敘利亞核實化學武器儲存地點並監督銷毀工作。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歐盟各國因致力於歐洲融合項目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表彰。諾獎委員會認為,歐盟為歐洲的和平和民主做出重要貢獻。諾獎委員會主席亞格蘭德(Thorbjörn Jagland)和諾貝爾研究所負責人倫德斯塔特(Geir Lundestad)多年來極力主張將獎項授予歐盟。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諾貝爾和平獎在2011年首次授予三名女性。她們為女權的不懈奮斗以及在所屬國家中以和平方式爭取民主和包容是獲獎原因。這三人分別是利比亞女維權人士萊馬‧博韋(Leymah Gbowee)、葉門女維權人士塔瓦庫爾‧卡曼(Tawakkul Karman)和利比裡亞總統艾倫‧約翰遜-瑟利夫(Ellen Johnson-Sirleaf)。
圖片來源: dapd 諾獎委員會表揚了這名作家「在中國長期以非暴力方式為基本人權奮斗」。但劉曉波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這名異議人士、「零八憲章」共同起草人因「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被判處11年有期徒刑,2009年入獄,在經過了8年牢獄後於2017年7月去世。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2009年12月,挪威諾獎委員會主席亞格蘭德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美國總統歐巴馬。批評者認為,歐巴馬獲獎為時過早。雖然他當時已提出了世界無核化的理念,但尚未付諸實踐。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2007年,艾伯特‧戈爾(Al Gore)因在氣候變遷與環境議題上做出的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他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帕喬裡(Rajendra Kumar Pachauri)一同因為保護氣候做出努力而獲獎。他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表示,美國和中國必須為氣候保護不力負責。
圖片來源: AP 伊朗女權律師埃巴迪(Shirin Ebadi)是首位因為「對和平工作做出特殊貢獻」而獲獎的穆斯林女性和伊朗女性。她對於民主和人權,特別是爭取女性和兒童權利所作的努力使她摘得諾貝爾和平獎。埃巴蒂在接過獎項時並未戴上頭巾,借此表達自己的態度。
圖片來源: DW 時任南非總統的德克勒克(Frederik de Klerk,左)在廢除種族隔離政策上做出貢獻。而曾任「非洲人國民大會」領袖的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則因領導反種族隔離運動入獄服刑逾27年。兩人對結束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皆做出莫大貢獻,1993年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一年後,曼德拉成為南非首位黑人總統。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翁山蘇姬自80年代末開始以非暴力的形勢提倡緬甸民主化。1991年她因為對人權做出的貢獻而摘得諾貝爾和平獎,但只有她兒子代表她出席領獎。這名女性政治家在緬甸遭長期監禁。2010年緬甸軍政府將其釋放。2012年開始擔任緬甸國會議員。自羅興亞危機開始,翁山蘇姬的光環開始褪去,她因為沒有為羅興亞難民發聲、也沒有譴責緬甸軍方的行動而遭到國際社會批評。
圖片來源: dapd 戈爾巴喬夫(Michail Gorbatschow)的政策促使蘇聯解體,其不干預政策則導致柏林圍牆的拆除以及兩德統一。1990年戈爾巴喬夫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由於蘇聯嚴峻的內政情勢,戈爾巴喬夫並未親自前往奧斯陸領獎,一名代表替他接過了此項殊榮。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瓦文薩(Lech Walesa)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他委託妻子和兒子前往奧斯陸代領獎項。這名波蘭團結工會領導人在1983年12月仍處於住家軟禁的狀態,只能以短波接收器聆聽頒獎典禮的過程。1990年瓦文薩被選為波蘭總統。
圖片來源: AP 1973年1月23日,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黎德壽(Le Duc Tho)就美國和越南民主共和國的停火協議討論了最後細節。兩人對越南和平做出貢獻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黎德壽(右)並未出席頒獎儀式。他以該國尚未達到和平為由拒絕領取獎項。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維利‧布蘭特(Willy Brandt)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首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德國人。他的東方政策使他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該政策旨在使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前東德和東歐國家關係正常化。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自1901年開始,諾貝爾和平獎每年在12月10日(瑞典發明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忌日)頒發,用來表彰和平鬥士。與其他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頒發的獎項不同,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
圖片來源: BERIT ROALD/AFP/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