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080809 Genf Konferenz

2009年8月10日

日內瓦漢藏討論會周六在日內瓦閉幕。在為期三天的會議當中,來自12個國家的100多名漢藏學者就西藏問題的歷史,現狀以及前途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會議組織者表示,去年十一月,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的特使同北京的對話陷入僵局,而舉辦本次會議的目的就是增進漢藏兩個民族間的相互瞭解,以消除歧見和誤解。

日內瓦會議現場圖片來源: DW

達賴喇嘛特使同北京政府的會談去年十一月陷入僵局之後,漢藏兩個民族的專家學者仍然期望通過民間渠道繼續尋找解決西藏問題的途徑。此次日內瓦為期三天的漢藏對話就是為了促進漢藏兩個民族的相互瞭解。

儘管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一貫堅持,他並不尋求西藏獨立,而只是希望藏人能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框架內實現宗教和文化上的自治。但北京政府仍堅持稱達賴喇嘛試圖"分裂祖國"。達賴喇嘛表示,去年的西藏事件,前不久的新疆事件,以及內蒙古民眾中也普遍存在的不滿均顯示,中國政府的高壓政策是不能促成長久穩定的。他對中國政府缺乏談判誠意表示非常失望,但同時強調,在此背景下,民間的交流顯得尤為重要。他說:

„政府歸政府,民眾是民眾。去年發生西藏危機以來,我曾多次公開表示,我們對共產黨專制政權的信心已經越來越小,但我們對中國民眾的信心卻從來沒有動搖過。我利用各種機會,同中國民眾尤其是知識分子進行接觸,反響是很好的。這次會議上,我也希望大家暢所欲言,能提出解決西藏問題的建議,包括建設性的批評意見。"

本次漢藏對話由國際和解協會和瑞士西藏友好協會聯合舉辦。國際和解協會主席聖西森表示:

„對話的目的就是尋求真理。而在發生衝突的情況下,爭執各方都會堅持自己是擁有真理的一方,而通過對話,每一方都有機會表述各自所堅持的真理,同時也可以聽取對方的真理。"

瑞士生活著大約四千名藏人,擁有繼印度和美國之後規模最大的流亡藏人社團。西藏友好協會主席塔克桑是六十年代初來到瑞士的第一批西藏難民。他表示,藏人在瑞士成功融入當地社會,以及歐洲的一體化發展均顯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間的和睦相處是完全有可能的。

出席本次會議的華人與會者大多數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海外流亡者,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對專制制度和民主政治有過親身的經歷。因而一些與會者認為,西藏問題的根源在於中國僵化的政治體制,一旦中國走向民主,西藏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不過,來自紐約的專欄作家孟玄則認為,與政治因素相比,漢族民眾加深對西藏宗教和文化的理解更為重要。他說:

„藏文化是以宗教為核心的一種文化,漢人似乎對此缺乏理解。另外,漢人當中功利心似乎也比較普遍。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如果能夠加強這兩種文化間的接觸,而盡量減少政治因素,這樣對解決問題應當是更有好處的。"

來自瑞典的中國異議人士茉莉多年來一直在密切關注西藏問題,也曾親自去達蘭薩拉實地考察流亡藏人的生活狀況。本次討論會期間,她致函達賴喇嘛,要求西藏流亡政府改變談判策略。茉莉表示,她支持達賴喇嘛提出的中間道路,但相信多數漢人不會接受"大藏區"的自治。他說:

„他們希望所有的藏區,即我們所說的大西藏,實行自治。這樣談判將很難進行下去,因為中國政府決不會容許這樣做。所以,我建議西藏流亡政府暫時擱置這一要求。擱置並不是放棄。雙方應當在最大公約數的基礎上繼續談判,而當前最大的公約數就是人權。"

而尋找最大公約數,也正是本次日內瓦漢藏對話的一個主要目的。為期三天的討論,當然不可能使漢藏學者就所有問題達成共識。即便與會漢族學者當中也對西藏問題存在一系列分歧: 是應當通過中國民主化推進西藏實現自治,還是以爭取西藏自治為突破口,推進中國的民主化進程; 中國現行憲法框架內,西藏實現自治是否有可操作性; 達賴喇嘛是否應當無條件地結束流亡生活,返回家鄉等等, 各方意見莫衷一是。會議最後一天,就閉會文件的措辭與會者再度展開激烈爭執,爭論焦點包括共識聲明中是否應加入支持達賴喇嘛"中間道路"的內容以及是否應尊重藏人"民族自決"權利。

儘管分歧很多,但與會者一致認為:漢藏兩個民族是能夠和睦相處的,西藏問題的根源是中國政府的高壓政策和片面宣傳。沒有西藏的自由,就沒有中國的自由,西藏文化被滅絕,不僅是藏人的悲劇,也是華人的恥辱,更是人類不可彌補的精神損失。

西藏流亡政府首席部長桑東仁波切全程參加了本次漢藏對話,同達賴喇嘛一樣,他也對西藏問題的前景表示樂觀。他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表示:

„西藏的前景充滿了希望。因為我們已經做出決定,西藏不會尋求獨立,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會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中國將成為一個自由,開明,民主的國家。那時,藏人以及其他55個少數民族將能夠平等的共同生活。中國將是未來的強國,而我們也將是這一強國的組成部分。"

記者:謝菲 達揚

責編:達揚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