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對歷史不應有片刻的陌生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5年5月9日

德國報章在周一繼續大篇幅地刊載二戰回顧和戰爭結束60周年的紀念文章。這裡選登的均是一些反省歷史、重新審視自我災難的有關章節。

莫斯科二戰結束60周年的紀念儀式圖片來源: AP

南德意志報如下寫道:

今天,在怎樣理解1945年5月8日這個問題上,已有了相當的共識。親身經歷了那個日子的大多數德國人將之看作是一場失敗,看作既是個人也是國家生存的破滅。但同時,這是一個讓德國獲得解放的日子,讓全世界從納粹恐怖統治下獲得新生的日子。戰後的年月過去越多,戰敗迎來解救的認知也就越加清晰。

施特勞賓格日報也有類似的看法:

1945南5月8日具有雙重意義,它既是終結,又是開端,既是象徵深重罪孽和恥辱的日子,又是真心歡樂的歷史記載。它將一個民族從苦難的深淵拯救出來,繼而揭開了一部成功歷史的序幕,德國同鄰國的和解也緊隨而來。可見,從今年5月8日傳出的是一個大膽的訊號:60年過去之後,一個時代終於成熟,德意志民族終於帶著沉重的矛盾和內心的困惑正視這一天並終於讓這一天充滿了活力。


斯圖加特日報著重評價了德國總統克勒的講話:

正像他訪問波蘭和以色列演講時重申的那樣,對於二戰,永遠不會有清帳的那一天,這一點不容質疑。但同時,克勒非常謹慎小心地將眼光投向納粹鐵蹄下生命受到摧殘的所有人。克勒無時不忘納粹大屠殺這一無以倫比的滔天罪行,但他也做到提醒人們回憶戰後被驅趕的德國以及東歐國家的平民。


正是在這一點上,法蘭克福評論報有不同的見解:

克勒表面上突破了一個禁區,提及德國人在二戰時經歷的苦難,但他這樣做的形式卻是頗有爭議的。突破禁區的一半實際上也是神話。說德國這個國家在戰後無法對自己的戰爭苦難開口,並不符合史實。誠然,東部家園的丟失,背井離鄉的災難,城市被焚毀,所有這些勝者的報復都還活生生地存在著,呼之即出。但這一切都被深藏在沉默的背後,人們對「誰之罪」的問題,對「肇事者」的問題始終默不做答,直到後起的一代表明了啟蒙的意志,才將一個民族真正解放出來。


新法蘭克福新聞報警告道:

聯邦總統說得對:我們也應該為德國的戰爭犧牲者哀悼。但我們不該忘記,戰爭、空襲之夜和被趕出家園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波昂總匯報著眼於圍繞柏林布蘭登堡門的集會這樣寫道:
將這一天作為民主之日來對待無疑是正確的 - 充滿感激地回顧過去,信心百倍地展望未來,都是為了確保民主的作用。有誰在60年前能夠想到,僅僅數十年之後,德國就又成了國際大家庭中受人尊敬的一員?對過去不應忘記分毫,對歷史不應陌生片刻,今天的德國有理由樹立起自我雄心。

赫爾布隆之聲報:

也許需要那種極右分子的威脅,讓他們叫囂把5月8日這一天作為壯大自己、為他們忘卻歷史的意識形態服務的日子,只有這樣,公民社會、獨立的資產階級以及所有民主力量才開始猛醒,開始丟棄謹小慎微的自我克制。5月8日和布蘭登堡門一樣,不能屬於新納粹。光頭黨、大皮靴的新納粹形象不應傳向世界,和平與愛好和平的畫面才應該是代表德國傳遍世界的真實形象。

本文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