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對華合作:德國何以被英國擠到一邊?

雨涵/葉宣(MERICS中國亮點)2015年10月26日

梅克爾此次訪華可謂「壓力山大」:既要在中國經濟增長冷卻時期為德國經濟贏得更多機會,又要接受英國目前在對華合作方面拔了頭籌的現實。

Pressekonferenz David Cameron und Angela Merkel
比起梅克爾的沉穩,卡梅倫的熱情顯然在中國人那裡更受歡迎圖片來源: Reuters/H. Hanschke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總理梅克爾此次訪華的時機很微妙: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剛剛從英國出訪回來,兩國之間在各領域的合作急劇升溫;同時,作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中國經濟增長逐漸降溫,產業結構面臨調整改革。在這樣的背景下,梅克爾該如何為德國經濟界爭取更多訂單?政治領域的合作與批評,力度又該如何拿捏?

德國為什麼被英國"搶了風頭"?

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主任韓博天(Sebastian Heilmann)在接受該機構雜誌"中國亮點(China Flash)"採訪時指出,中德關係的"黃金年代"已經過去了,兩國之間合作的熱度在明顯降溫。他說:"從德國方面來看,的確是有一些領域出現了不利的發展。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對工業產品的需求量在逐步降低。與此同時,由於一些過去達成協議的共同項目進展陷入定製,中方對德國的外交熱情也在消減:在中國人看來,德國工業界在技術合作方面表現得過於消極,而德國政府也沒有對技術革新合作夥伴關係這個話題予以足夠的重視。"這位漢學家同時也指出,目前德國政界在對華政策方面鮮有新的推動力,這也不足為奇,因為難民危機和中東問題已經令柏林忙得無暇他顧。

然而就在同時,英國卻走在了對華合作的前列。在習近平剛剛結束的英國之行中,不僅女王親自設宴款待,而且兩國還簽署了巨額經濟合作協議,包括中國在英國承建核電站。在這種背景下,德中關係就有些"相形見絀"。韓博天表示,至少十多年來,德國一直都是歐洲在對華合作方面的標桿國家,梅克爾政府也受到中方的頻頻"示好"。"而英國突然以其極為主動的對華政策超過了德國。我想,這應該可以稱作是'換班'吧:倫敦現在接過了發展對中國關係的領導角色。而這也不完全是因為英國猛烈的外交攻勢,也和中國的興趣點轉變有關。在對於工業產品的需求量降低的同時,中國現在對於進入國際金融和外匯市場的機會以及與服務業相關的技術看得更重。而在這些方面,英國顯然是比德國更有優勢,能夠更好地滿足中國的需求",這位中國問題研究學者表示。

卡梅倫親自陪習近平去酒吧喝一杯圖片來源: Reuters/K. Wigglesworth

人權問題還得提

從上述背景來看,梅克爾總理這次的訪華任務應該會比前幾年要更艱巨。通常情況下,在每次訪問北京之時,輿論界都會關注她是否提及人權議題,有沒有替遭到打壓的中國民權人士發出呼籲。這次當然也不例外,人權組織"國際特赦組織"德國分部和國際聲援西藏組織(ICT)以及世界維吾爾大會日前聯名向梅克爾發出了一封公開信,要求這位總理在訪華期間提出對中國司法現狀的擔憂,表達對被打壓維權律師的團結支持。

然而,在德中合作明顯降溫之際,梅克爾的"價值觀外交"是否還能在北京得到傾聽,就很難說了。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韓博天認為:"儘管面臨壓力,梅克爾應該還是會找機會表達批評性的立場,比如有關南中國海主權爭議,或者對於中國缺乏法治的現狀等。但是很有可能中國政府的代表就不會像去年那麼有耐心去聽了。"

德國企業需調整市場戰略

儘管"黃金年代"已經過去,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德國企業在中國市場失去機會。韓博天建議德國企業適應時勢,做出戰略調整。"如今僅僅是把昂貴的高品質產品賣給中國人已經不足以成功了",他建議,"企業必須拿出更具有競爭力的價格,並且更加注重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做的產品服務。具體考察中國各省份不同的需求情況,並且對此加以利用變得越來越重要。"他還提醒德國企業不要忘了中國以外的出口市場,包括美國,以及印度和東南亞。

2014年10月李克強訪德資料照片圖片來源: Reuters/Thomas Peter

過去德國經濟界在中國市場上最吃香的就是機械製造業,但如今隨著中國經濟機構的調整,這一局面也發生了變化。韓博天指出,在機器人製造、控制技術、節能環保技術、特殊化學品以及新材料等領域存在非常大的發展潛力。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