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提防手機程式收集個人訊息

2014年2月16日

WhatsApp和臉書是極受使用者歡迎的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但這些程序也大規模收集用戶的個人訊息。網路專家提醒智慧型手機使用者,慎防資料遭到竊取。

圖片來源: imago/Schöning

(德國之聲中文網)臉書和WhatsApp可說是最受歡迎的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德國之聲社群網站网頁所作的一份問卷調查得出了這項結論。此外,德國之聲使用者也會在手機上安裝字典、電子郵件收發軟體和Google+等應用程式。訊息保護專家指出,人們在使用臉書和WhatsApp等通訊應用程式时需要特別當心。德國專業電腦雜誌《Computerbild 》的庫赫(Dirk Kuchel )警告:"WhatsApp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通訊錄。裡面記載了每個人的行蹤、身份及友人名單。"

庫赫表示,上述手機應用程式的問題在於,它們將整個私人通訊錄的內容都上傳至系統中。他批評道:"竟然沒有人過問,這些人究竟是怎麼賺錢的。"使用這些應用程式仅需繳交微薄的年費,這筆費用不可能負擔每天十多億條的短訊流量。程序開發公司很可能將個資作為它用,例如對外販售。庫赫說:"金錢已經不是今日在網路世界中最重要的貨幣,個人訊息才是。"

提防個人資料遭竊取

令社群網站专家擔心的還不僅是個人訊息可能遭到販賣。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受到駭客攻擊的事件也曾出不窮。駭客們找到了不同的方式,通過侵入電子通訊設備獲取金錢。他們能利用手機中的處理器,或是竊取敏感訊息,對這些網路犯罪者而言經常是輕而易舉。訊息技術記者卡佩勒(Robin Cumpl)表示,許多智慧型手機用戶非常天真地對待個人訊息。"當汽車安全帶推出時,人們也說過:這能管什麼用?如今使用安全帶已經是理所當然。"他認為,與智慧型手機一同成長的這一世代必須謹慎處理在網路上的個人訊息。

手機用戶經常使用通訊程序,卻未警覺個人訊息可能被收集圖片來源: DW/P. Henriksen

庫赫指出,每名智慧型手機使用者都應該重視個人訊息安全問題。"所有網頁都可能(對個人訊息)進行攻擊。無論是秘密犯罪活動或是在經濟領域上,都能讓人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用個人訊息付出代價。國家機構也可能發動攻擊。"最新的案例是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利用手機應用程式窃取個人訊息。《紐約時報》一月底援引NSA前雇員斯諾登提供的文件報導稱,美國情報單位通過電腦游戲"憤怒的小鳥"(Angry Birds)抓取使用者訊息,例如玩家的年紀和性別。美國國家安全局是如何使用收集到的數據並不得而知。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一個被下載超過5000萬次的知名手電筒應用程式上。該程序在未知會使用者的情況下,將用戶的所在地透露給應用程式开發商。

沒有萬全的保護措施

卡佩勒認為,人們必須特別當心免費的手機應用程式:"如果有個程序要價5歐元,而另一個類似的程序卻可以免費下載,多數的使用者都會選擇免費的程序。"但人們忽略的事實是,這可能是會抓取用戶訊息的程序。雖然需要付費的應用程式也可能出現同樣的狀況,但尤其是在使用免費程序時,使用者應該仔細思量:程序開發者是出於何種原因免費提供下載,他們又是如何賺取利潤?

臉書是最受歡迎的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之一圖片來源: dapd

目前並沒有萬全的防護措施。但大致上蘋果係統遭到病毒入侵的幾率比用戶人數更多的安卓系統要低。根據電腦雜誌《Computerbild》的測試報告,智慧型手機的防毒程序始終未達標準。市面上沒有任何應用程式能提供充足的防護。

貪圖方便使個人訊息外洩

卡佩勒認為,至少每台安卓智慧型手機都應該裝上防毒程序。這名網路專家再次以汽車作為比喻:"就算安全氣囊無法在隕石砸落時保護汽車,我也不會放棄使用它。"更關鍵的是,使用者應該張大雙眼。"用戶必須動腦仔細檢查,這個應用程式会公開哪些訊息。"此外,無論如何都該閱讀應用程式的使用協議。"人們一般都會跳過這一頁,但其實不應這麼做。" 卡佩勒表示,使用協議中經常會載明程序開發者將把個人訊息用於市場營銷用途。如果不願同意此做法便不應下載程序。

專家還表示,智慧型手機用戶貪圖方便的心理經常遭到商人利用。卡佩勒建議:"WhatsApp的使用者大可自行輸入友人聯絡方式,無需讓服務提供商自動抓取整個通訊錄資料。"他的結論是:使用者應該事先思考,應用程式需要哪些功能。如果心中存有疑慮便不應該安裝。

作者:Christian Ignatzi 編譯:張筠青

責編: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