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言論自由尼泊爾

尼泊爾社群封鎖引爆抗議潮 映照全球網路自由倒退

2025年9月10日

尼泊爾政府封鎖多個社群平台,引發全國性抗議浪潮,迫使總理請辭。此舉不僅激起民眾對言論自由受限的強烈反彈,也引發國際人權組織的關注與批評。事件凸顯全球網路自由度持續下滑的趨勢,並引發對政府監管與公民權利邊界的深層討論。

登上尼泊爾政府大樓頂的年輕抗議者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圖為登上尼泊爾政府大樓頂的年輕抗議者)圖片來源: Niranjan Shrestha/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尼泊爾8日爆發大規模抗議,上萬民眾聚集加德滿都及其他城市街頭,反對政府實施網路社群禁令。示威過程中,警方發射催淚瓦斯與橡皮子彈鎮壓,造成至少19人死亡。尼泊爾政府9日宣佈解除封鎖措施,總理奧利(KP Sharma Oli)並隨即請辭

政府自9月4日起封鎖Instagram、Facebook、YouTube等26個社群平台。尼泊爾通訊及資訊科技部長古隆(Prithvi Subba Gurung)表示,當局早在上月多次通知相關平台在7日內完成註冊並設立在地聯絡處,接受政府監管,但超過20個平台仍未配合,因此遭到封鎖。

同時,政府8月向國會提交法案,要求強化社群媒體管制,確保平台「妥善管理、負責且可問責」。但法案尚未正式審議,就已引發外界批評,質疑是當局意圖藉此打壓異議、限制言論自由。人權組織指出,這項措施恐讓異議人士因網路言論而遭懲罰。

政府對社媒的管制促使了年輕人「覺醒」圖片來源: Diwakar Rai/DW

保護記者委員會(CPJ)8日表示,尼泊爾此次抗議顯示民眾對網路社群禁令的強烈不滿,並凸顯政府撤回命令的迫切性。該組織認為,全面封鎖不僅限制言論自由,也嚴重妨礙記者採訪與民眾的知情權。

政府管制與言論自由的邊界?

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研究員維斯泰森(Kian Vesteinsson)指出,政府確實有權規範社群媒體,但尼泊爾採取「全面封鎖」的作法卻造成「極不成比例的傷害」,切斷了數千萬人使用社群平台處理日常事務、進行溝通、學習、取得醫療資訊等重要管道。

康乃爾大學資訊科學助理教授瓦希斯塔(Aditya Vashistha)分析,尼泊爾的作法反映「控制敘事、壓制基層聲音」的更大趨勢。他指出,類似情況與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鄰國如初一徹,「這不是新鮮事,反而像是一本成熟的劇本,專門用來掌控社群媒體話語權。」

近年多國網路自由度下降

根據自由之家2024年《網路自由度報告》(Freedom on the Net, FOTN),全球網路自由度已連續14年下滑。中國和緬甸並列全球最差,吉爾吉斯坦當局則因反對派人士聲稱遭刑求後,立即封鎖其網站並下令解散該媒體所屬的組織,成為退步幅度最大的國家。

印度則在2023年通過電信法,賦予政府廣泛權力限制與攔截線上通訊;巴基斯坦今年1月也通過法案,允許政府全面管控社群平台,甚至能以「假訊息」為由將使用者判刑入獄。法國當局在太平洋屬地新喀裡多尼亞(New Caledonia)下令封鎖TikTok,試圖遏止加納克原住民社群不滿選舉制度改革而採取的抗議行動。

報告並指出,2024年共有至少43國發生因網路活動導致民眾遭攻擊或殺害的事件,創下歷年新高。專家警告,網路自由持續惡化不僅侵蝕民主與人權,更直接威脅民眾的安全與資訊取得。

(美聯社等)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