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柏林報》(Berliner Zeitung)近日刊登了在基輔對現年67歲的艾未未的採訪。艾未未向該報表示,他計劃在烏克蘭逗留兩個月,以拍攝一部關於烏克蘭的電影。該片將探索烏克蘭為何依然生機勃勃以及在如此艱難的時代,文化如何生存等問題。"我來到這裡,與人們見面,看他們處於什麼狀態,他們在想什麼,他們想要什麼「,艾未未說。」我慢慢開始瞭解這個國家和它的人民,我在想,我是否能做得更多。「
艾未未原本是前往烏克蘭辦作品展,該展覽預計9月中旬在基輔國家展覽中心(VDNG)文化館開幕,主題圍繞戰爭與和平。
「後來我決定全身心投入其中,」艾未未說。「我總是想瞭解更多,挑戰自己,讓自己置身於困境之中。」他還表示,他這樣做是為了形成判斷力,「作為藝術家,我必須找到一種表達方式。」
艾未未講到,他剛從烏克蘭哈爾科夫北部前線回來,在戰壕裡和烏克蘭士兵們待了一段時間。
數天前,烏克蘭媒體Obozrevatel刊出多張俄羅斯行動藝術家、前獨立媒體Mediazona發行人維爾季洛夫(Pyotr Verzilov)在社群平台上發布的照片。照片上,艾未未和維爾季洛夫都身穿迷彩防彈背心、頭戴鋼盔。維爾季洛夫在帖文中稱,艾未未是「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世界文化的支柱與當代藝術的象徵」。他強調,艾未未深入「戰爭腹地」支援烏克蘭人民,展現出智慧與勇氣。
艾未未在採訪中特別談到向日葵。他說,「他們(烏克蘭人)相信陽光,相信向日葵。戰爭初期一位烏克蘭婦女告訴俄羅斯士兵:『把葵花籽放在口袋裡,明年就會長出向日葵。』我從未聽過比這更感人的話。語言簡潔,卻充滿詩意,並且深刻地詮釋了人生的真諦。"
向日葵是烏克蘭的國家象徵。而艾未未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以葵花籽為主題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艾未未說,「我成長的環境和烏克蘭非常相似。就連植物和土壤都讓我想起我成長的地方。我真的在這裡建立起了一種情感上的聯繫。這裡的人非常友好,願意支持你。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在這裡實現一個大項目,拍一部電影。」
艾未未表示,該項目由支持烏克蘭文化、推動藝術家去烏克蘭的非營利組織營運。「這部電影將展現烏克蘭這片向日葵的土地。」
作為中國政治活動人士中的標誌性人物之一,國際知名藝術家艾未未在4年後重獲護照。本圖集為您回顧其重要藝術作品:從「柏林,我愛你」到「永久牌自行車」.... 圖片來源: Imago//O. Jentzsch 2015柏林電影節期間,艾未未在北京通過skype「遙控」拍攝了一部8分鐘短片《柏林,我愛你(Berlin, I love you)》。影片描述了他和在德國的兒子艾老及妻子遠隔千里、分居兩地生活的故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L. Schulze 艾未未在社交網站Instagram的帳戶有眾多粉絲。2005年7月22日,艾未未在該網站貼出一張手持護照的照片。2011年,中國當局沒收了艾未未的護照,將其軟禁在家。現在,他終於可以邁出國門了。艾未未說,他重獲護照後的首次出行將選擇去柏林探望兒子。1年來,艾未未的兒子在德國首都生活。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EPA/Ai Weiwei 此前,艾未未的作品都無法在中國展出。不過,2015年6月,中國當局放鬆了強硬態度。6月6日,艾未未的藝術品首次在北京展出,儘管參展作品顯然不允許含有任何政治動機,但展覽開幕的日期卻恰恰定在1989年天安門屠殺26周年兩天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Ng Han Guan 除了中國的展覽,艾未未的其它藝術展均有明確的政治內涵。從2014年9月到2015年4月,艾未未在美國「惡魔島監獄」利用樂高積木搭成了藝術品,喚起人們對政治迫害者的關注。120萬塊積木拼湊出受政治迫害流亡人士或在監獄服刑人權捍衛者的肖像。其中有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和納爾遜‧曼德拉( Nelson Mandela)。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Eric Risberg 艾未未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展出1億顆陶瓷製成的葵瓜子。作品歷經兩年,由1600個工人參與完成。2011年秋,作品在倫敦進行了為期半年的展覽。作品《葵瓜子》讓人想起了文革時代,向日葵是當時共產黨宣傳運動中的象徵之一。
圖片來源: L. Gene/AFP/Getty Images 「十二生肖」頭像雕塑是消失的皇家園林圓明園前的十二生肖噴泉之獸首銅像的複製品。噴泉在1850年被法軍和英軍摧毀。艾未未作品在紐約展出時,也引發討論空間:其作品是故意惹惱中國?還是為體現西方殖民的掠奪行徑?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F. Arrizabalaga 即使當時仍在軟禁中,艾未未也能組織完成其在國外的展覽。2014年,柏林馬丁-格羅皮烏斯博物館(Martin Gropius-Bau)展出了艾未未名為「證據」的作品,其中包括用6000張凳子組成的室內設計作品。這些凳子來自中國,部分出自明清時代。在那裡,這些凳子曾是中國家庭的標配,代代相傳。不過現在,尤其是在農村地區,這一家居標配的傳統已喪失。艾未未的這件作品正是要喚起人們對此的關注。
圖片來源: Johannes Eisele/AFP/Getty Images 6000張凳子的作品只是2014年柏林展覽「證據」的一部分。同時展出的還有名為「上海的紀念品(Souvenir aus Shanghai)」的作品。其作品除了展示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之外,還體現了中國當局對他的打壓。2011年,艾未未剛在上海建成的工作室被政府拆除,這是當局對其批評政府做出的懲罰舉動。而藝術品中的石頭就來自其工作室被拆後的廢墟。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擁有了私家車。傳統工具——自行車越來越淡出人們的生活。艾未未將150輛自行車的車架銲接在一起,做成了一個頗有氣勢的展品。他在這裡回憶的不僅僅是自行車被汽車取代,同樣也有一起令人震驚的審判。幾年前,一名年輕人楊佳因一輛未掛牌的自行車被警方指責,這是一輛偷來的自行車。在被警方抓走詢問時,楊佳自稱遭警方毆打。之後楊佳因殺害6名警察,最終被判處死刑。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軟禁期間,艾未未經常在網上發布自己的抗議聲。社群網站是他唯一向世界自由傳達不受阻礙的途徑。比如,他通過圖中的照片公開抨擊中國的環境政策。2015年,艾未未還獲得國際特赦組織授予的「良知大使獎」。
圖片來源: Reuters
批評西方政策 採訪中,艾未未也對德國和西方的政策提出批評。他說:「我不喜歡任何一個一邊犧牲人民權利,一邊又自詡為道德精英的國家。俄羅斯人自以為高人一等,否則他們就不會發動這場戰爭。美國也一樣,否則他們就不會邀請俄羅斯來決定另一個國家的命運。」
過去幾年中,艾未未多次對德國等國提出批評,比如批評德國等國只顧利益而未援手香港抗爭。他在此次接受《柏林報》採訪中也談到,兩個月前他曾在柏林舉辦過一個展覽,但沒有記者前往報導。
延伸閱讀:艾未未:德國政治家在中國是笑柄
艾未未2017年曾推出關注全球難民問題的紀錄片《人流》,為難民發聲。該片在20多個不同國家拍攝,包括希臘、法國、肯亞、黎巴嫩和加薩地帶的難民營、美國和墨西哥邊境以及塞爾維亞和匈牙利的邊境。艾未未曾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在該片的拍攝的過程中「始終把我自己看做是他們中的一人」,「其實我本人的成長經歷與難民相似」。
與艾未未共處的一年時光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從2011年4月3日至2015年7月期間,中國大陸扣押了艾未未的護照。其間,艾未未曾因批評中國政府被拘留。2015年7月底,艾未未來到德國,2019年移居英國劍橋,2021年左右開始主要在葡萄牙居住,但仍在柏林擁有一間工作室。
知名中國藝術家、活動人士艾未未聯手人權觀察組織以及瑞士藝術出版社JRP|Editions,將於9月推出限量石版印刷畫作。部分銷售收入將讓人權觀察組織受益。 圖片來源: Courtesy of Ai Weiwei/Human Rights Watch & JRP Editions 三種不同的顏色、99幅石版印刷畫作——題為「草泥馬」的這一系列作品出自中國藝術家艾未未之手。作品的主題是言論自由。那麼,畫作的細節是如何反映這一主題的呢?
圖片來源: Courtesy of Ai Weiwei/Human Rights Watch & JRP Editions 畫作的中心是一圈監控攝影頭。艾未未曾於2011年受到中國警方「秘密羈押」81天,被釋放回家後,他家門外被安裝了十幾個監控攝影頭。艾未未曾以多種藝術形式還原這一監禁生活。比如,以大理石雕刻的攝影頭。
圖片來源: Courtesy of Ai Weiwei/Human Rights Watch & JRP Editions 仔細觀察,會看到一圈攝影頭之間還掛著手銬。這同樣是表達言論自由受到打壓的主題。右側還可以看到中國網路用語「草泥馬」的羊駝。
圖片來源: Courtesy of Ai Weiwei/Human Rights Watch & JRP Editions 手工調制顏料、傳統的石版印刷, 這些版畫將於9月10日推出。可提前預定,每幅1500瑞郎(約合1750歐元)。部分收入將令人權觀察組織受惠。
圖片來源: Courtesy of Ai Weiwei/Human Rights Watch & JRP Editions 艾未未在新冠疫情期間就曾與人權觀察組織合作,將他的藝術作品印製在口罩上。主題包括言論自由、監控、迫害、大規模服從與反抗。當時,該項目為人權觀察組織籌集到140萬美元,用於疫情期間的人權工作,以及一家難民組織和醫生無疆界組織。
圖片來源: Courtesy of Ai Weiwei/Human Rights Watch & JRP Editions 畫作的角落還可看到推特的標誌。這也是反映言論自由的主題。
圖片來源: Courtesy of Ai Weiwei/Human Rights Watch & JRP Editions
(柏林報等)
DW中文有 Instagram !歡迎搜尋 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