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川普下令調查拜登任內認知能力 拜登駁斥

2025年6月5日

川普一再稱,前任拜登在擔任總統時心智已無法勝任,使用自動簽名機就是為了掩蓋這一點。本周三(6月4日),川普下令調查拜登當時的政府團隊是否有意隱瞞拜登認知能力下降並濫用總統簽名權。拜登立即發表聲明,駁斥了川普签總統備忘錄的說法。

2025年1月20日,川普和拜登
川普和拜登2025年1月20日在川普连任總統的就任典禮上圖片來源: Kenny Holston/The New York Times/AP/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外網)本周三,美國總統川普簽署一份總統備忘錄,要求調查在拜登總統任職期間,「某些個人是否合謀就拜登的精神狀態欺騙公眾,並違憲行使總統的權力和職責」,以及調查拜登在任期最後幾年執行眾多行政命令的情況,包括審查用自動簽名機簽署的政策文件、誰授權使用簽名機以及由此產生的總統政策決定的有效性。

「這一陰謀構成了美國歷史上最危險、最令人擔憂的醜聞之一」,川普在備忘錄中寫道。

白宮在當天發表的情況說明書中稱,「報告顯示,多年來,拜登一直罹患嚴重的認知能力下降」,「他最親近的人試圖向公眾隱瞞」,「拜登的顧問嚴格限制他的新聞發布會和媒體露面,並對他與議員、政府官員和捐贈者的談話進行事先安排。「該聲明還稱,」儘管拜登認知能力不足,白宮仍發布了1200多份總統文件,任命了235名聯邦法官,並頒布了比美國歷史上任何一屆政府都多的赦免和減刑令「,並指」拜登的白宮使用自動簽名機執行了拜登的絕大多數行政行動,尤其是在他總統任期的後半段。「

川普长期以來一直聲稱,在2020年總統大選中擊敗他的民主黨人拜登認知能力嚴重衰退,並表示拜登在四年任期內使用自動簽名機署備忘錄、行政命令和特赦令可能是不恰當的,可能會使這些文件無效。不過,川普几個月前也承認他使用過簽名機,但強調只用於「不重要的文件」。

川普在總統備忘錄中還指責拜登赦免了眾多重犯。然而,川普再次擔任總統僅幾小時後,就無一例外地特赦了所有參與2021年1月6日衝擊國會大廈的人員,其中包括毆打警察的暴力犯罪分子,以及策劃襲擊的知名右翼極端分子。

川普就任美國第 47 任總統後首批舉措

02:47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拜登強烈駁斥

正在同癌症作鬥爭的拜登周三晚些時候發表聲明,駁斥了川普总統備忘錄的說法。拜登在聲明中說:「讓我明確一點:我在總統任期內做出的所有決定,無論特赦令、行政令、法案簽署還是公告,均有我本人做出。任何聲稱我未親自決策的說法都是荒謬和錯誤的。」拜登還稱,這是川普和國會共和黨人轉移視線的把戲,他們正竭力推動一項給超級富豪和大企業減免稅收的災難性的法案。

拜登的團隊表示,在總統做出決定後,使用自動簽名機器是一種既定的法律慣例。

拜登辦公室上個月表示,這位前總統被診斷出患有一種前列腺癌,已轉移至骨骼。儘管川普在拜登確診癌症後祝福他一切安好,但仍繼續批評他,並開始調查拜登執政期間的某些方面。

前拜登政府新聞秘書要出書起底民主黨

現年82歲拜登去年在與川普的一場災難性辯論後宣佈退選,凸顯了人們對其年齡以及能否勝任再擔任四年總統的擔憂。

曾在兩年半時間裡擔任拜登政府新聞秘書卡琳‧讓-皮埃爾(Karine Jean-Pierre)已宣佈退出民主黨,並正在撰寫一本講述她在白宮經歷的書。這對民主黨來說無疑又是一次打擊。

阿歇特出版社(Hachette)本周三表示,卡琳‧讓-皮埃爾的新書《獨立:打破黨派界限,窺探破碎的白宮》(Independent: A Look Inside a Broken White House, Outside the Party Lines)將於10月出版。阿歇特出版社在一份新聞稿中表示,讓-皮埃爾「並非輕率地」決定離開民主黨,成為一名獨立人士,「她帶我們回顧了導致拜登放棄競選連任的三個星期,以及民主黨的背叛導致他做出這一決定。

卡琳‧讓-皮埃爾(Karine Jean-Pierre)曾在拜登政府擔任白宮發言人兩年半圖片來源: Ben Curtis/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主播傑克‧塔珀與美國網站「Axios」記者亞歷克斯‧湯普森最近發布新書《原罪——拜登總統的衰退,掩蓋,以及他再次參選的災難性選擇》,描述拜登的種種衰老跡象,指拜登團隊涉嫌掩蓋其病情,最終導致民主黨不得不在選戰後期臨陣換帥。

(德新社、金融時報等)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