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衝突

巴西欲斡旋俄烏和談 烏克蘭邀盧拉親訪戰地

2023年4月19日

俄烏戰爭開打以來,巴西始終沒有加入西方對俄制裁。訪問中國時,巴西總統盧拉呼籲美國「停止煽動戰爭」;俄國外長到訪巴西,也感謝盧拉的表態。面對歐美指責巴西「罔顧事實、鸚鵡學舌」般散播俄中政治宣傳,烏克蘭怎麼說?

巴西總統盧拉有意斡旋俄烏和談,但他的促和主張遭歐美批評是跟侵略方俄國站在同一陣線。圖為盧拉今年4月10日出席會議。
巴西總統盧拉有意斡旋俄烏和談,但他的促和主張遭歐美批評是跟侵略方俄國站在同一陣線。圖為盧拉今年4月10日出席會議。圖片來源: Eraldo Peres/AP/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烏克蘭週二(4月18日)向巴西總統盧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發出邀請,呼籲他親自拜訪戰火摧殘下的烏克蘭,親眼看看俄羅斯的侵略造成什麼後果。

據路透社報導,烏克蘭外交部發言人尼柯蘭科(Oleg Nikolenko)在社群網站證實烏國邀請了盧拉,請他來「瞭解俄國侵略的真正原因,以及這對全球安全的影響」。

此前,盧拉表態願意在俄烏之間斡旋停戰,並主張兩邊都對這場戰爭負有責任,而且歐美軍援烏克蘭的舉動是在延長戰事。這種論調類似於中俄的立場,也引發歐美批評。路透社指出,西方領袖之中,目前只有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表示樂見巴西的和平倡議。

尼柯蘭科18日則回應,烏克蘭密切關注盧拉欲促進俄烏和談的努力,但無法接受以同一種方式來對待「受害者」與「侵略者」。

面對歐美指責巴西對中俄的政治宣傳「鸚鵡學舌」,盧拉18日出面澄清立場。據法新社報導,盧拉說巴西「譴責對烏克蘭領土完整的侵略」,但同時也主張應「透過政治協商解決衝突」。

巴西譴責俄軍侵略戰爭 

巴西總統盧拉在當地時間4月18日晚間對俄羅斯「侵犯領土完整」的行為表示了譴責。在幾天前的中國之行期間,盧拉指責美國「煽動」了俄烏戰爭,並以此呼籲外部斡旋。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前一天在訪問巴西時,也向盧拉等人就巴西在俄烏戰爭的立場表示了感謝。 

此前,美國政府指責巴西領導人「罔顧事實地散佈俄羅斯和中國的宣傳」。巴西外交政策顧問阿莫林(Celso Amorim)18日則表示,歐美的批評很「荒謬」,並稱雖然巴西跟俄國之間有共同點,但巴西也曾多次譴責其對烏克蘭的侵略。

根據法新社,巴西並未跟進西方對俄國的制裁,也不願提供彈藥給烏克蘭。路透社則指出,盧拉曾稱俄國應歸還去年入侵的領土,但主張烏克蘭可以犧牲2014年遭併吞的克裡米亞。

俄國外長拉夫羅夫17日抵達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圖片來源: EVARISTO SA/AFP

盧拉言論有何爭議?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週一(17日)出訪巴西,其行程還包含訪問委內瑞拉、尼加拉瓜、古巴等拉丁美洲國家。當日,盧拉在巴西與拉夫羅夫會面,拉夫羅夫感謝了盧拉幾天前公開談及應促進和談、並表態願意斡旋。

同日,拉夫羅夫也與巴西外長會談表示:「感激巴西朋友對烏克蘭局勢的起因有著清晰的理解。我們感謝他們希望為尋求解決方案而做出貢獻。」

拉夫羅夫強調,俄方「有興趣盡快解決衝突」,但是任何解決方案都必須建立在「多極化」基礎之上。拉夫羅夫指責西方「試圖主宰國際舞台」。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則說,華盛頓並不反對「任何想要嘗試結束這場戰爭的國家」。「如果普丁先生停止進攻烏克蘭並撤出軍隊,這種情況現在、今天就可以發生。」

此前盧拉造訪中國數日,強調美國在烏克蘭應「停止煽動戰爭、開始討論和平」。在烏克蘭問題上,中國一直表示自己持中立姿態,但同時也保持著與俄羅斯的夥伴關係,並採取措施規避制裁。

俄國外長拉夫羅夫(左)17日在巴西利亞會晤巴西外長維埃拉。圖片來源: Ton Molin/AA/picture alliance

美國方面對巴西總統近期涉及烏克蘭的言論持批評態度。白宮一直努力在國際舞台上帶頭孤立俄羅斯,並支持烏克蘭。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柯比17日對媒體表示,巴西正在「完全不顧事實地鸚鵡學舌,傳播俄羅斯和中國的宣傳口徑」。柯比認為,盧拉有關戰爭的說法「有著非常深刻的問題」。

同樣參與了和拉夫羅夫會晤的巴西外長維埃拉(Mauro Vieira)則反駁美方說:「我不知道柯比為什麼以及如何得出這個結論,我對此完全不同意。」

18日,西方七國集團(G7)在日本舉行外長會議,會後發出警告說,任何為俄羅斯侵略戰爭提供幫助的國家,都將面臨「嚴重的代價」,並誓言要打擊那些協助俄羅斯躲避制裁並獲得武器的人

盧拉:美國必須停止在烏克蘭「鼓勵戰爭」並談論和平

00:16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綜合報導)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