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直面「身份認同」
2013年7月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這一曾經是英屬殖民地的民眾情緒高漲。數萬人於7月1日香港回歸紀念日這一天走上街頭,要求實現普選,並擔心北京越來越多的插手香港的事務。
民調結果顯示,香港居民更願意把自己看作是"香港人",而不是"中國人"。抗議者們在城市的顯著位置又升起了殖民時期的旗幟,而這無疑會挑戰北方統治者的脾氣。
香港電影導演劉韻文向法新社表示:"我們同中國的關係總是影響著香港的心情。我們是一個有著非常獨特身份的城市,然而這裡的人感覺到,這種身份正在慢慢消失。但另一方面,來到這裡的新移民們覺得香港是一個夢想之城。"
夢想之城 失望之城
劉韻文的力作《過界》(Bends)是今年唯一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競賽單元的香港作品。影片講述的是一位香港貴婦(劉嘉玲飾)和她大陸司機之間的複雜關係。與此同時,他們都要面對香港日益增大的生活壓力以及和中國大陸日漸複雜的關係。
本片導演劉韻文曾經在哥倫比亞大學和倫敦電影學院學習。她表示:"對於我來說,香港充滿了兩面性。我更願意刻畫這個城市。對於有些人來說,情況正在惡化,而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他們在這裡能夠感受到希望。"
香港大學最近公佈的一項調查發現:"只有33%的香港人為是中國人感到自豪,這是1998年以來的最低水準。"
這種統計數據公佈的同時,香港人對大陸遊客正越來越反感。據估計,香港這一擁有大約700萬人口的城市到2015年時,每年必須接待約5000萬人次的大陸訪客。
民意支持率低迷的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面對公眾的憤怒情緒,在他任期的第一年中不得不設法處理醫院產婦床位和嬰兒奶粉緊缺的情況。而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正是大量湧入香港的大陸民眾。
集體懷舊
這座城市對日益增大的貧富差距也深感不滿。房地產價格在歷史性低息和大陸富豪海量搶購的情況下連續數年創出新高。漂浮在維多利亞港口上的霧霾更被看作是中國工業化發展的"標誌"之一。
劉韻文的《過界》將於今年11月在香港上映,她覺得:"香港經歷了許多變革,而這裡的民眾很快就會適應。但我們所經歷的變革和中國在過去50年中所經歷的變革非常不同,如今我們在和彼此接近的時候,我們更能夠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這種文化衝突。"
有另外一些人認為,香港在面對激烈巨變時更願意"集體懷舊"。今年4月在義大利烏迪內出席"遠東電影節"的香港影人邱禮濤表示:"舊的價值觀和心態看上去似乎已經消失,所以我們現在的電影是對這些變化的一種反應。"
邱禮濤帶著他的作品《葉問:終極一戰》訪問歐洲,影片反映的是一代武林高手葉問生平的最後幾年。葉問門下弟子眾多,其中包括功夫巨星李小龍。這是一部充滿懷舊情結的電影,在許多電影人眼中,那個年代的香港已經淡出人們視線很久。
編劇李敏表示:"香港人曾經非常信任別人,不怕對鄰居敞開家門。但我們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這種情懷也在漸漸消失。"
在"一國兩制"的安排下,香港是中國的一個半自治地區,有著自己的貨幣和"迷你憲法",保障港人享受大陸人所無法享受的各種自由。
這裡的民眾可以自由的發起抗議,表達他們的觀點,網路也不受限制。許多立法者都是由民眾直接選出,雖然港府的最高行政長官是由一個親北京政府的選舉委員會挑選的。
熟悉而陌生的香港
劉韻文表示:"在香港以外的地方,我發現在和其他人交流的時候,很少有人瞭解我們和中國所處的這種複雜的政治局勢。在我的電影裡,能夠看到把香港和深圳隔開的那條河以及河兩岸的不同人物。但讓我感到驚訝的是,竟然有人問我為什麼我們和中國之間有這樣的一條邊界。"
黃修平導演也曾帶著他的新作《狂舞派》前往烏迪內參展,該片講述的是一群街頭舞者所經歷的考驗和磨難。
他表示:"這部影片也反映了當今的香港年輕人是如何尋找自己的身份的,他們感覺正在失去對自己命運的控制。"
綜合報導:任琛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