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希爾斯‧阿裡中了自己的利箭

Peter Philipp2006年5月18日

當年,同電影導演梵高的合作使希爾斯‧阿裡一舉成名。希爾斯‧阿裡出生於索馬利亞,正是她為梵高批評伊斯蘭短片「Submission」寫的電影腳本。2004年,梵高被殺,多少同這部片子有關。此後,身為自由右翼黨派議員的希爾斯‧阿裡也被荷蘭警方全方位地保護起來,以防這名反伊斯蘭的旗手身遭不測。的確,希爾斯‧阿裡對伊斯蘭的集體性批判到了極端的程度,而她主張推行的荷蘭移民政策也是嚴厲之中的最嚴著。正是這一政策現在讓希爾斯‧阿裡本人品嘗到它結下的苦果。

她已沒有可利用的價值了圖片來源: AP

希爾斯‧阿裡在過去的幾年裡要是不那麼甩石砸人,小心一點就好了。不是在她的東非家鄉,而是在她「選擇」的故鄉荷蘭。故鄉何以選擇?最新披露,希爾斯‧阿裡並不是以難民身份落難荷蘭,而當年何以逃亡的原因方面,希爾斯‧阿裡也撒了謊。為此,她現在要付出高昂的代價,雖然她在荷蘭乃至國際上都取得了一定地位,現在,她不得不離開荷蘭前往美國。弄不好,她還要不得已交出她的荷蘭護照。

不過,這才是圍繞希爾斯‧阿裡醜聞的一個方面。希爾斯‧阿裡代表著荷蘭的右翼自由派坐鎮議會,在移民問題上,荷蘭自由黨推行的政策同「自由」二字是真正的背道而馳,而她本人又是強硬派的主戰代表。希爾斯‧阿裡主張的路線是:誰在難民問題上撒謊,應立即走人,即便人過境前,也不管相關人士是否早已融入荷蘭社會,就像希爾斯‧阿裡自己一樣。彷彿飛去來器一般,希爾斯‧阿裡中了自己的利箭。

另一方面,如果談到伊斯蘭教的婦女地位時,希爾斯‧阿裡總是最不留情的批判者。正是這一點,使她的形象特別迷人,因為,伊斯蘭同希爾斯‧阿裡與生俱來,她卻可以一步步與之相脫離。

不管在扮演以上哪個角色時,希爾斯‧阿裡都是備受矚目的強力代言人,她代表的那一部分政界精英們,恨不得天天得到為多元文化送葬的機會。這群人認為伊斯蘭是特別危險和非人道的宗教。有礙於「政治正確性」(political correctness),這些人不便直接說出以上言辭,因此,從希爾斯‧阿裡嘴裡說出的言論正中這群人的下懷不過了。

可惜的是,不論希爾斯‧阿裡言論中含有多麼合理的內核,她卻常常不能擊中要害,在梵高案中是這樣,別處也是這樣,糟糕的是,它們經常傷害溫和的穆斯林陣營。

更糟糕的是,希爾斯‧阿裡情願成為這類政治派別及意識形態的工具。對他們來說,希爾斯‧阿裡的前台表演還湊合,但她還不是具有同樣價值的荷蘭公民。「醜聞」事發後,荷蘭議會裡有議員發出同情與支持希爾斯‧阿裡的呼籲。應當引起注意的是,什麼時候希爾斯‧阿裡所在的右翼自由黨開始嘲笑這名同黨,因為希爾斯‧阿裡的政治使命已經完成,她已沒有可利用的價值了。

希爾斯‧阿裡將先前往美國,做客於親政府的一家機構。政治上,她將為這一機構效力,除此之外,她的影響力將是微乎其微。

作為移民這,希爾斯‧阿裡犯了個人性的錯誤,對自己的身世說了謊話,這一錯誤卻是同荷蘭嚴厲的移民政策連在一起的。至少在後者上,人們應該汲取教訓,不論在荷蘭還是在歐洲,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