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師堡商學院-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之一)

2003年1月14日

從很多方面來看,師堡商學院都是獨特的:它的院長師凱亞(Kai-Alexander Schlevogt)是一個三十出頭歲的德國人,卻有著「北京大學終身教授」的頭銜,在德國東北部的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首府什未林市成立了該市唯一的一所大學,其大學資格雖然未得到州政府的承認,卻可以頒發美國夏威夷島上的一所由一位中國哲學家創辦的私人大學的學歷,並且是「全球認可」。德國之聲中文線上部記者專程到該學院進行了採訪。

師凱亞先生(右二)與他的學生圖片來源: AP

對於記者本人來說,要想描繪一幅關於師堡商學院的清晰圖畫是不容易的。我讀著檢索到的有關它的報導與宣傳文字,就像陷入了語言與文字構成的迷宮當中。譬如「師堡商學院作為德國大學教育改革的典範大學之一,其獨特的教學理念和先進的管理模式一直被德國總理及德國教育部等高屋(作者註:當是「層」,原文如此)人士所看好」這句話,你該怎樣理解?什麼是「改革的典範」?「獨特」有多獨特?「先進」有多先進?什麼叫「看好」?「高層」有多高?也許跟中國沾上邊的現象都是這樣,你要讀懂它,必須要有透視文字迷霧的本事。

師堡商學院就是一個與中國密切有關的現象,因為這個自稱「以傳統大公立大學一半的時間,完成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工商管理學教育」的德國私立大學的學生都是中國人。2002年四月,這個培養「企業家的搖籃」和提供「世界上最先進的工商管理學教育」的「德國第一所私人成立並管理的研究生院」開張時只有一個中國學生,因此被稱為「世界上最小的大學」,短短的五個月後,學生人數翻了25倍,達到25人。

「中國降臨節」

2002年12月8日是德國聖誕前的第二個降臨星期日,氣溫普降,位於德國東北陲的什未林市更是寒風凜冽,市中心普法芬泰希湖已經開始結冰,而湖畔的一座十九世紀舊式建築左翼一樓的兩間房子裡卻張燈結彩,喜氣洋洋。這裡便是師堡商學院的校舍,院長師凱亞先生正在帶領他的中國學子們慶祝「中國降臨節」。

關於學校建築,師堡商學院的中文網頁上說「校園是市中心湖畔的一座著名的十九世紀皇宮建築Fridericianum,其莊嚴古樸的韻味曾使來此參觀的中國駐德大使館的盧秋田大使等官員都贊嘆不已。」 也許不能說這是典型的師堡商學院式的市場宣傳用語,因為聰明廣告的妙處就在於只說一,不說其二,字裡行間充滿了暗示,以引發人們的美好聯想。實際上,這座「皇宮建築」此前被用來作一所中學的校舍,看上去固然「莊嚴古樸」,但也因為年久失修,亟待重新修葺。雖然什未林市議會一年前經過一番政治較量最終決定將這座樓批給師堡商學院獨家使用,但是這一決議到目前還沒有得到貫徹,師堡商學院目前仍然與一個職業學校分享著這座「皇宮」。直到2002年底,師堡商學院只是佔據了這座「皇宮」左翼側樓的兩到三間房,其中一間現在既是院長本人的辦公室,也兼作上課教室。當然,「最好從小處開始,才能起步」,這是師凱亞先生的一句座右銘,這位熟悉中國文化的牛津大學博士想必知道中國的古訓「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中國降臨節」請來了什未林市政府和市議會的一些代表作為嘉賓,還有當地媒體的記者前來採訪。活動的開幕節目是二十幾名中國學生在鋼琴伴奏下合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院長師凱亞先生也站在學生當中一起唱。他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他的太太也是中國人。排在當中的兩名女生和男生分別穿著清宮電視劇裡常見的格格和阿哥式的服裝,本意大概是體現中國傳統特色吧,但是格格和阿哥對著德國人唱「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難免讓人有今昔何昔的困惑。節目單上還有女學生鋼琴演奏「國際歌」,還有學生與來賓合唱德國國歌。記者問身邊的一位當地電視台的女記者對此有何感受,該記者回答說,這有點不同尋常,特別是該學校有一個嚴厲的「行為守則」,這在德國是不尋常的,讓她感到有些吃驚。

最有意思的是幾名學生用德語介紹自己的家鄉,雖然他們的德語口語水準還不足以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語句也大都是殘缺不整和有很多語法錯誤,但是他們用勇氣、稚氣和熱情贏得了聽眾的尊敬和掌聲,尤其是一位來自重慶的女生介紹四川火鍋,用生動的表情和純朴率真的語言引來大家會心的笑聲。

活動快結束時,記者攔住了一位什未林市議會議員伯特格爾先生進行了簡短的提問。記者問什未林市政府是否出資參股了師堡商學院?伯特格爾先生回答說:「不是的。什未林市政府只是提供了這座樓房。」記者問道,那麼師堡商學院需要支付房租嗎?伯特格爾先生回答說:「是需要付房租。但是我相信是很少的房租,可以說幾乎是不要錢的。」

伯特格爾先生還說,什未林市政府沒有直接在資金上參與這個學校,目前也還沒有提供其它資金的計劃,如果說參與,什未林市政府也只是以提供這幢樓的形式間接參與。

看看師堡商學院的英文網頁,上面寫的是 It is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State Capital Schwerin and private investors,翻譯成漢語是「作為州首府的什未林市與私人投資者的一項合作」,應該說大體符合伯特格爾先生的解釋。但師堡商學院中文網頁裡卻說「市政府佔有學院近一半股份」。還有一個署名為「羿翎咨詢北京公司」的留學中介服務欄中,師堡商學院成了「作為和Schwerin市政府的合資企業」。

另外,在師堡商學院中文網「學生關心的幾個問題」一欄有這樣的說法:「作為大股東的什未林市政府將積極配合德國駐華大使館全力協助師堡商學院所錄取的學生的集體返簽證。歡迎有拒簽的學生報名。」

這個大股東到底有多大?校長師凱亞先生傳給「德國之聲」一份日期為2002年12月18日的新聞發布稿,其中呼籲什未林市政府象徵性出資250歐元參與師堡商學院,以顯示二者的夥伴關係。

記者12月9日中午在校長辦公室兼教室裡與師凱亞先生面談時,提出了什未林市政府到底是不是學院股東的這一問題。師凱亞先生沒有正面回答這一問題,而是拿出與什未林市政府的合同意向,說上面寫到「將共同尋求二者間合作的可能法律形式」,並說這其中當然包括「合資企業」這一形式。當記者將什未林市議會伯特格爾先生的說法轉告給師凱亞先生時,師凱亞先生堅持認為,提供教學樓就是參股的一種形式。記者追問說,按照雙方計劃,一年後教學樓的不動產權將全部轉讓給您,這等於是什未林市政府不再與師堡商學院有資產參與的關係,那麼「合資企業」還有什麼內容?師凱亞先生一時語塞。

記者之所以「糾纏」 什未林市政府是否為股東這一問題,是因為作為一個中國人,記者知道「與政府合資」這一說法對中國人會產生什麼樣的心理暗示效應。

(請點擊下面鏈接,繼續閱讀本文之第二部分)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