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210409 Nesthocker

2009年4月22日

如今,越來越多的歐洲家庭都存在所謂的"幼鳥一族"現象,這種現象說的是那些雖然已成年但依然和父母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的人。在歐洲,這種現象尤為嚴重的國家是西班牙和義大利,德國緊隨其後。

年輕多好圖片來源: DW

25歲的德國人中,有三分之二的人還同父母住在一起,其中以來自非城市地區的男性居多。相比之下,大多數的女性們都在24歲的時候搬出了父母的住所,男性則是在26歲時。這種趨勢還在上升。在每8名30歲的男性中就有一名和父母同住,但在女性群體中卻在每20名中才有一位。

可是,為什麼那些嚮往自由的年青人還要和父母住在一起呢? 是因為沒有足夠的錢去找自己的住處嗎? 事實上,德國由於經濟拮據和父母同住的情況很少見,因為87%的"幼鳥一族"都是有收入的。和父母一起住只不過是為了舒適,就像人們常說的那樣:"媽媽做的飯最可口!"

施蒂芬說:"我今年29歲,在大學攻讀企業管理學,29年來我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雖然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我還是有屬於我自己的私人空間。不搬出去的原因也很簡單,要是有人給你做飯、洗衣服和料理生活中的瑣碎小事,那豈不是更好。還有就是我現在還沒有找到合適的結婚對象,在這之前,我寧願先住在家裡。另外,我也不需要在攻讀學業之外再去工作,因為我會得到足夠的錢,這樣的話我不去工作也可以買得起我所需要的東西,比如說買車、加油,購置其它很多東西。"

那麼,這樣的人可以完全不借助他人的幫助,將自己的生活打理得有條不紊嗎? 科隆的心理學家賓格爾認為:"我也可以理解,相對於這個年齡段的人來說,想要完全不依靠別人過獨立的生活還是有困難的。這可能是因為現在的父母過長時間寵愛自己的子女,這種寵愛在某些方面是必要的,但是現在嬌生慣養的孩子實在太多了。研究表明: 如果父母過於溺愛自己的孩子,也會對他們的獨立性產生不良影響。"

子女們和父母住的時間越長,就越依賴他們。這並不取決於父母和子女雙方是否能夠溝通。無論是牆紙變了還是家具換了,兒童房間永遠都是兒童房間。

除了舒適的因素以外,還有其他的社會原因也讓很多人在和父母分開住以後或是大學畢業後又重新和父母住在了一起。卡塔琳娜說:"我曾經在荷蘭上大學,雖然我很喜歡那裡,但是那時我也非常想念我的父母和家裡熟悉的環境,所以大學畢業後我又搬回去和父母同住。現在我正享受著和父母同住的樂趣,我並不覺得家裡擠。我的家人對於我來說非常重要,現在我很高興又重新回到了他們身邊。"

但有些時候並非是子女們不想搬出去住。心理學家賓格爾說:「有些家長也有意無意地延長子女和自己同住的時間,這也和當今社會的轉變有關係。現在有很多的單親父親和母親,他們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了子女身上,所以現在子女們住在家裡的時間越來越長了。但是這種情況對雙方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而且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單親家庭中因為缺少另一半所造成的問題,子女們也會因此變得不善與人相處。」

在經濟危機和失業人口劇增的今天,提供一日三餐和最全面客房服務的"媽媽旅館"將會越來越受歡迎。是否有些德國母親會像有那個無奈的義大利母親一樣把自己的子女送上法庭,好讓"幼鳥"搬出家門,那就很難說了。

作者:Maiss Ass'aad- Rother /

責編: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