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往昔與今朝——德國聯邦國防軍成立70周年

Nina Werkhäuser
2025年11月12日

德國聯邦國防軍(Bundeswehr)成立於1955年11月12日。這一決定當時引發爭議,因為距離二戰結束剛剛過去十年。如今,人們期望德國聯邦國防軍在歐洲發揮領導作用。

時任國防部長布蘭克、總理艾德諾視察軍隊
時任國防部長布蘭克、總理艾德諾1956年1月20日到萊茵河畔安德納赫視察首批聯邦國防軍志願兵圖片來源: 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1945年,幾乎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十年後德國會再次擁有一支軍隊。納粹德國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淪為被佔區,國防軍也被解散。戰勝國——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徹底推動德國的非軍事化,以杜絕德國再次發動戰爭。

然而,戰後不久,戰勝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日益加劇並造成德國的分裂。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西方盟國開始積極備戰,以應對蘇聯可能在歐洲發動的進攻。他們擔心,兩德之間的邊界會成為此類襲擊的地點。

德國軍隊作為抵禦蘇聯的排頭兵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首任總理艾德諾也對此憂心忡忡。這位基民盟人士在1950年10月警告說,「一旦蘇聯發動侵略戰爭,我們將首當其沖,冷戰會全面襲來。」

鑑於這一威脅,艾德諾要求西方盟國增援佔領軍。而西方盟國則要求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自身也為國防做出貢獻。這引發了關於重新武裝的辯論,艾德諾對此進行了堅定的推進。

對於這位來自萊茵蘭的天主教徒而言,儘管他本人對軍事並無好感,但戰略目標至關重要。在他看來,推動國防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重新融入西方國家共同體的一種途徑。艾德諾希望在外交政策上重新獲得自由空間。

反對重新武裝的抗議:「我不接受!」

納粹獨裁僅僅結束幾年後就重新武裝德國的計劃激怒了許多德國人。當時在野的社民黨對此提出了尖銳批評,指責艾德諾利用人們「對東方的恐懼」。此外,他們認為重新武裝將讓德國的分裂板上釘釘。

民眾中也出現了抵制的聲音。在「我不接受!」的口號下,憤怒的民眾舉行示威遊行,反對重新武裝,其中不乏裝著假肢或拄著枴杖的退伍軍人或老兵。

1955年11月12日,聯邦國防軍成立,國防部長布蘭克向首批志願兵頒發委任狀圖片來源: akg-images/picture alliance

但艾德諾最終取得了勝利:《巴黎協定》的簽署以及德國於1955年5月6日加入北約為德國聯邦國防軍的成立鋪平了道路。 1955年11月12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首任國防部長、基民盟政治家西奧多‧布蘭克(Theodor Blank)在波昂的一個兵營向首批101名志願兵——其中許多人身著便服——頒發了委任狀。

「德國人從來都不是和平主義者,」波茨坦大學軍事歷史學家松克‧奈策爾(Sönke Neitzel)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總結道,「雖然有相當一部分人反對重新武裝,但大多數人是支持的。隨後,艾德諾在1957年的聯邦議院選舉中以絕對多數獲勝。如果德國人真的擔心重新武裝和實行徵兵制(該制度於1957年4月1日生效),他們就不會選出艾德諾了。」

時任總理艾德諾1956年1月20日訪問剛剛成立的聯邦國防軍在萊茵河畔安德納赫的軍營圖片來源: Alfred Hennig/dpa/picture alliance

士兵作為「身著軍裝的公民」

為了防止聯邦國防軍淪為「國中之國」,它被緊密地融入了議會民主制的控制機制之中。最高指揮權掌握在國防部長手中,也就是文職人員手中。

士兵作為「身著軍裝的公民」受良知約束——這與盲目服從形成鮮明對比。「我們希望在民主制度下,武裝部隊服從於政治優先原則,」國防部長布蘭克強調說。

儘管政治和社會方向是全新的,聯邦國防軍在人員構成上仍然存在延續性:一部分軍官曾服役於納粹德國的國防軍。一些有必要軍事經驗的人員則不能被招募。不過,波茨坦大學軍事歷史學家奈策爾說,最後還是讓這些人為共和國服務。「這一代國防軍士兵忠誠地為共和國服務,」他說,「聯邦國防軍從未對民主構成過威脅。」

如果戰爭來襲 北約準備好了嗎?

28:10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冷戰時期:近五十萬士兵

冷戰期間,德國聯邦國防軍與北約體系緊密融合。其任務純粹是防禦性的:在遭受攻擊時保衛德意志聯邦共和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其兵力達到頂峰,擁有49.5萬名士兵。

隨著東西方衝突的結束,德國聯邦國防軍面臨著新的現實:兩德統一後,東德人民軍(NVA)解散,其約9萬名士兵並入德國聯邦國防軍。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永久融入了德國聯邦國防軍。

德國士兵成為海外機動干預部隊

由於德國周邊都是盟友國家,國防和聯盟防禦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德國聯邦國防軍規模因此逐漸縮減,兵力降至20萬人以下。

之後,德國國防軍將重心轉移到北約領土以外,參加所謂「境外」部署。聯邦憲法法院於1994年宣佈此類部署合法。因此,德國士兵在多個大洲擔任「維和部隊」的角色。其中最昂貴、代價最高的部署是在阿富汗(2001-2021年),共有59名德國士兵在那裡喪生。

這一新方向的後果是:縮減規模的全志願兵役制聯邦國防軍實際上已無力承擔國家和聯盟防禦任務。「他們顯然沒有深思熟慮,」軍事歷史學家奈策爾說道。 「這主要是一個政治問題,因為政治家們沒有提供必要的財政資源。不斷削減軍隊規模是一項政治決策,最終導致2011年暫停徵兵制。這意味著聯邦國防軍只能專注於核心能力。」

德國應有一支多強的軍隊?

01:32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聯邦國防軍享有極高的公眾聲望

這種情況直到2022年俄羅斯大規模入侵烏克蘭後才開始改變:自那時起,政界人士開始投入巨資為國防軍購置現代化武器和更先進的裝備。根據總理梅爾茨(又譯默茨)的計劃,德國國防軍的目標是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常規軍隊」。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們迫切需要更多人員,因此,重新實行義務兵役制引發了激烈的辯論。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聯邦國防軍如今依然享有強大的公眾支持。據軍事歷史與德國武裝部隊社會科學中心的一項具有代表性的調查,在聯邦國防軍成立70周年之際,超過80%的德國人對其持積極態度。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德國軍隊不堪一擊?

07:31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