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微信之後「微在」來襲
2014年10月25日德國之聲:微在(WeZeit)這個名字的意思是什麼?
張一帆:WeZeit是英文"我們"和德語"時代"的結合。"我們"象徵著社群網站,選德語Zeit則是因為我們的創始人、前搜狐網主編於威會說德語,而微在的團隊成員來自不同的媒體,我們也比較喜歡諸如德國《時代周報》(Die Zeit)這樣的高品質報紙,可能還是因為有些媒體情節。
什麼時候推出了"微在"?
我們的團隊於去年開始組建,今年三月啟動微信公眾號,八月中旬網站上線,九月份推出移動應用軟體APP。
美國網站BuzzFeed憑借"貓貓狗狗榜單圖"使自己的內容風靡社交網路,並開拓德國和日本等市場。你們自稱是中國版的Buzzfeed,Buzzfeed公司知道嗎?
現在大家基本都是在手機上閱讀新聞,我們想為有這種閱讀習慣、和社群網站一起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專門打造一種服務。而Buzzfeed至少在美國的這個領域具有標桿作用,所以自然就成為我們借鑑的對象。
我們主要是在向媒體人介紹"微在"時會說這是中國版的Buzzfeed,幫助他們瞭解我們的產品。跟用戶說的話,可能沒有太大的用處,因為大多數人不太瞭解Buzzfeed。我們認為Buzzfeed的理念比較有意思,希望能在中國實踐。至於Buzzfeed是否知道,我就不太清楚了。
你們在APP上對自己的描述是:Wezeit.com是朋友圈裡的趣味病毒攜帶者,只傳染有另外一種存在方式的地球人。"另外一種存在方式的地球人"是什麼意思?
我覺得中國年輕人目前承受來自家庭和工作的各種壓力,即使如此,其中部分人還是想像國外的年輕人一樣創業和尋找自己的生活,但是他們不一定回去真正實踐,內心依舊十分糾結。而我們在這裡呈現的內容非常國際化,而我們的語言表達方式也是區別於傳統媒體,憑借這樣的描述是想和讀者的內心聯繫起來。
我們的受眾對像是具有國際視野、自信的年輕人,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因為我們和傳統媒體的不同,他們轉發我們的東西也可能是不被大眾所認可的。
但是傳統媒體也有"盤點"、"細數"、"熱門話題"等內容。你們和他們到底有何不同?
我們沒有設置特定的范疇。譬如,微信上轉載的最多的內容可能是心靈雞湯、笑話和段子。我覺得,這些東西大多沒有營養,品質也不高。而我們則希望把世界上發生的、我們認為值得讓讀者知道和他們喜愛傳播的事情通過社群網站的語言包裝起來。
可是你們的話題雖然涉及"蘇格蘭公投"等時事話題,但也不乏"花花公子模特兒"和明星整容等看似沒有營養的東西。
還是要看讀者看問題的角度,例如"花花公子嫩模"那篇文章是我們在《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上看到的,而該雜誌也不是低俗的刊物。而中國人對"花花公子"這個品牌較為熟知,我們認為大多數人對"花花公子"的裸體模特兒多少有些偏見,想通過這篇文章透露他們"退休"之後的生活,也是很有尊嚴和有氣質的。這不論對男性還是女性讀者都是在傳達正面的訊息,我們不是在賣色情圖片。
你們如何選題?
我們通過人工和技術想結合的方式選擇內容。我們有自己經常關注的網站,然後依據微在的主旨在各大網站熱門的話題裡進行人工篩選。
負責這些內容的是怎樣的一支團隊?
我主要負責內容編輯。我們團隊共有7人組成,我是82年的,已是其中年紀最大的。其他大多都是85後和90後,對社交話題的敏感度很高。
眾所周知,在中國做媒體,不論新老,都會遇到媒體審查的問題。你們是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的呢?
可能因為我們不是新聞網站,所以還沒有遇到這方面的問題。除了"榜單",我們同時也做"猜謎",也可以將新聞事件包裝成這種問答游戲。
據德國《明鏡線上》報導,你們的營銷方式是做"原生廣告",你們的第一個客戶是一家德國制車商。可以具體介紹一下嗎?
車商一般通過傳統廣告告訴消費者其車的優點,但也有其他的訊息想讓消費者瞭解,所以我們就會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一些不像廣告的內容,並告訴他們預計的轉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