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中夫妻:一人一頭,兩人都往中間走
2003年2月24日中國女人是強者
顧彬教授坦言:「我自己喜歡很強的女人,我不喜歡弱的女人,這就是我找中國妻子的原因。1974年我去中國學習漢語,很快我就發現我很喜歡中國的姑娘們,而且我發現她們特別強,而德國的女子太弱,當然也許這是偏見,但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顧彬教授還認為,中國所有的男人都是女的培養出來的,中國的男人都是在女人的掌控之下。中國女人是強者,中國男人一般來說是弱者。中國女人們作為母親培養她們的孩子,作為妻子培養她們的丈夫,妻子們總是告訴她們的丈夫,他們應該做什麼,而他的妻子張穗子顯然也不例外。
愛穿中國衣的德國丈夫,象德國人的中國妻子
顧彬教授的中國妻子受西方的哲學思想影響很大,並對西方的文學有一定的研究。而現年58歲的顧彬教授自23歲起,就幾乎只專注於對中國文化的學習、研究和傳播。除了在西方的哲學和神學的影響下而非常注重邏輯思維外,顧彬教授認為他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還是蠻中國化的。
他們二人對對方的文化根本就不陌生,所以他和他的中國妻子之間並不存在太多由於文化的不同而帶來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和難題。而且自中國改革開放以後,顧彬教授覺得,中國變得越來越現代化,越來越「西化」,甚至太「西化」。以至於有的時候,他覺得他的妻子根本不是一個中國人,而是一個德國人。
反過來,顧彬教授的一些保持中國文化或傳統的行為,他的妻子也不是十分看得慣。顧彬教授很喜歡中國70年代的中式衣服,還買了不少帶回德國,而且有一階段經常穿它們。而當他的中國妻子來到德國後,發現了他衣櫃中為數不少的中式衣服,在她眼裡,這些衣服只有中國的農民才穿,如果他的德國丈夫成天穿著中國的衣服,做著中國人才喜歡做的事,那她何苦同一個德國人結婚?
是不是中國的男人都由幾個老婆來搶?
婚前在北京電視台當節目主持人的陳平,相信人和人走在一起都是緣份的事,所以她並沒有沉湎於對自己輝煌過去的追憶中,而是借助於她的跨國婚姻,自然而然地做起了中德文化交流的使者。結婚5年以來,她除了當妻子、當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已經為中國的讀者出了兩本介紹她在德國生活的書,一本叫《我和我的藍眼睛》,書中介紹了她和她的奧地利籍丈夫恩內斯特的愛情生活故事; 另一本書是《親親寶貝》,她用她照顧女兒海倫的經歷,告訴了中國的讀者,初為人母的她在德國當媽媽都會碰到哪些在中國的媽媽們所不大會遇到的問題。
更令陳平熱衷的是,如何減少她生活中的德國人對中國的誤解,利用各種機會告訴他們一個真實的中國。陳平的婆婆看了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時,把整個電影錄了下來,然後放給她看,並問她,是不是中國的男人都由幾個老婆來搶?陳平就得給她解釋,這都是差不多一百年前的事了,現在根本就不同了。像有關中國人吃狗肉的問題,中國人僱用童工的問題,中國人的法律觀念淡薄問題,等等,只要她公婆、德國鄰居或朋友在電視中看到有關中國的報導,他們認為不可思議時,他們都會去找陳平理論,因為陳平總說中國好。雖然他們並不一定接受陳平的觀點,但他們對中國的興趣卻越來越濃。
婚姻裡的兩個人:一人遷就很寂寞
跨國婚姻最重要的是,夫妻雙方對彼此的文化、習俗要瞭解, 除了尊重、包容,還要盡量地去參與。夫妻是兩個人,一人一頭,兩個人都要往中間走,努力地縮短彼此間的距離,如果只靠一個人去遷就另一方的話,不僅很寂寞,而且也很難。有的人年輕的時候,思想很前衛,可以拋棄一切的傳統和束縛,娶了西方人,或嫁給西方人,到了晚年的時候,忽然變得很戀根,那個時候他的伴侶如果對他的文化沒有一種瞭解的話,這個人在心境上就會感到很孤單,甚至連他的孩子都沒有辦法分享他的鄉愁。
雖然一直持寬容的態度去對待對方的文化,並不意味著彼此之間的文化衝突就可以因此避免。多年的共同生活,對對方的文化都有了一定深度的瞭解。和德國人結婚16年的台灣女人碧心早已不像剛結婚那陣子那樣,有什麼願望的話,一心傻等,結果等來的往往是失望。在德語的詞典當中,你還真的找不出「揣摩」二字,所以,為了減少不必要的誤會,碧心已經習慣了德國式的直接表達。
跨國婚姻成功的最基本因素是:寬容和忍耐。碧心的德國丈夫克勞斯不斷地強調這個觀點。「我們總愛錯誤地把婚姻想得很容易。男女之間的差別本來就很大,再加上差別很大的文化背景,就像我們,一個中國人,一個德國人,那末兩人之間有時產生誤會,這肯定是無法避免的。這就需要雙方要有極大的包容力和忍耐力,尤其當一方感到被傷害時,最好不要立即還擊和自衛,而是暫時忍一忍,冷靜下來並試著去弄清楚,為什麼自己會有這種受傷害的感覺,是不是自己理解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