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311 Kulturpolitik
2011年3月26日從官方為載體到私人機構倡議--德中文化交流呈現積極發展
"啟蒙藝術展"並不是德國博物館在中國舉辦的第一個展覽。早在2008年,柏林、德勒斯登和慕尼黑博物館就曾經在北京國家博物館舉行過德國風景畫展和格哈德‧裡希特(Gerhard Richter)個人畫展。卡恩-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擔任歌德學院北京分院院長一職已經20年有餘,在他眼裡,啟蒙藝術展的舉辦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德中文化交流史發展的積極體現:
"從最初由國家經費支持、以國家機構為載體、建立在兩國文化協議基礎上的交流,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種涉獵廣泛、並且有很多私人機構發起倡議的文化交流。"
在與中國建立文化聯繫方面,德國屬於西方國家中的先驅者。作為第一家建立在中國土地上的文化機構,歌德學院北京分院早在1988年就成立了,而且在之後的16年裡,它也一直是唯一的外國駐華文化機構。隨著時間的流逝,歌德學院的工作也在慢慢轉變。老院長卡恩‧阿克曼回憶道,最初,那裡只被允許開設德語課程;到90年代時,文化交流工作才迅速發展起來。而今天,歌德學院北京分院的主要任務,就是在兩國文化圈之間建立富有創意的交流聯繫。
"比如說,邀請德國導演來和中國解放軍部隊合作,或是邀請德國音樂人到中國來和這裡的交響樂團共同開發項目等等。"
孔子學院--中國在海外的宣傳工具?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德國積極開展文化工作。六年前,中國文化中心在柏林成立,它的工作和歌德學院北京分院類似。除此之外,全德國目前一共有11家孔子學院。它們通常與當地的德國大學聯合,從事漢語教學和組織文化活動。法蘭克福孔子學院德方院長畢安妮(Anja Warneke-Bi)表示,德國人對中國的興趣正與日俱增:
"這正是因為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它在世界經濟中扮演者日益重要的角色。這自然就使得研究中國文化的德國人越來越多。"
儘管文化交流越來越多,但是德國和中國之前仍然有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感存在。不光是在德國,在其他國家也有人擔心,中國政府可能會把孔子學院當作一種靈活的文化宣傳工具。畢安妮院長認為這種擔心是沒有道理的:
"我認為,孔子學院的運行理念和其他國家的駐外文化機構大不一樣,它在所在國聘用大量的當地人員,並且讓他們負責實際的工作運行。從這一點來看,中國不太可能把孔子學院作為宣傳工具。"
孔子學院通常是依附於一所德國大學,因此都是由德國教授擔任院長職務。
明年的中國文化年值得期待--中國可能更加開放?
從2009年法蘭克福書展中國主賓國活動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兩國之間出現誤解及不合是很難避免的。當時中方代表團和德國主辦單位就因為一些中國異見作家參加書展活動的事情產生爭執。歌德學院北京分院院長卡恩-阿克曼則認為,雙方都從書展引發的衝突中吸取了教訓。明年即將在德國舉辦的中國文化年活動也許就會體現出來:
"從目前我從活動策劃方那裡得到的訊息,我可以想像,德國人可能真的會為文化年活動中所展現出來的那個中國而感到大吃一驚。"
卡恩-阿克曼認為,在明年的中國文化年活動中,中國應該會表現得更加開放、更加樂於討論。這將是兩國文化關係發展的重要一步。
作者:Christoph Ricking,譯者:雨涵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