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中總理越洋電話涉及問題很多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7年3月21日

2007年不僅是金豬年,還是德中兩國建交35周年的日子。本周一,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通過電話的方式與德國總理黷克爾慶祝兩國人民友誼共同走過的35年。雙方在電話中談及了伊朗核問題,及中德雙方近來值得爭議的問題。梅克爾將在今年再次訪問中國。德國之聲中文網報導如下。

中德友誼圖片來源: AP

伊朗核問題

德國媒體只提到關於伊朗問題的對話內容。梅克爾在和溫家寶的電話中表示:「在伊朗核問題制裁上,德國和中國所持立場保持一致.「 德國政府發言人威勒海姆在雙方領導人通話後,本周二呼籲:「希望聯合國安理會迅速解除對伊朗核問題的懲罰措施。鑑於目前聯合國與伊朗之間還缺乏溝通,在很多重要問題上還沒有達成一致,因此梅克爾希望聯合國安理會盡快撤消對伊朗核問題制裁的決議草案。國際間團結一致的基礎才是政治解決的正確出路。」

德國與其他五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美,英,法,俄羅斯和中國在過去一周就此問題達成了一致。

雙邊關係:梅克爾惹怒了中國人?

新華社報導:「梅克爾總理首先祝賀中國兩會取得積極成果。她說,德國政府高度重視發展對華關係。願與中方加強經貿、環保、煤礦安全、清潔能源開發等領域的合作,密切在國際事務中的溝通與協調。「」溫家寶說,希望雙方繼續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和發展雙邊關係,不斷加強政治互信,......把中德關係提高到新的水準。」這些關於雙邊關係的話,似有不少的含蓄。

中國是德國重要的政治經濟夥伴,近年來中德經濟往來的大量增加使得德國出現了譴責中國的聲音。他們譴責德國企業中有來自中國的工業密探。另外,遠東地區給德國經濟帶來的危機也在德國媒體界引起不小的爭論。

對於中德關係中出現的這些問題,中國前駐德大使梅兆榮日前在柏林表示:「目前中德兩國人民相互間的理解遠遠落後於雙方的穩定外交關係和兩國人民對今後發展的迫切需求。」

工業密探?我沒聽說。圖片來源: AP

隨後一種所謂的中國恐懼症成了德國媒體報導的焦點。德國金融時報就首先發表了對保護聯邦憲法的譴責,文章指出德國公司正在忍受越來越多來自中國工業駭客的攻擊。但聯邦政府卻未曾對這一評論做出回應,這令中國駐德國柏林使館感到十分氣憤。中國在德留學生在網上論壇上訴苦說:「現在所有在德國公司實習的中國留學生都有「工業密探「的嫌疑。」

中國人中出現了一句話: 「如果德國不喜歡我們,我們也可以沒有德國」。德國外交政策協會會長、中國問題專家桑德施奈德認為,這是部份自信的中國人對工業國家--德國的批評。他說:「在中國人眼中德國是他們重要的夥伴國,但中國向不公正評論屈服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德國官方代表甚至也表示:「聯邦政府不能再像他們的前任領導人那樣估量中國了。」 中國前駐德大使梅兆榮曾在德國艾德諾基金會的一個活動中讚揚德國前幾任總理施密特,科勒和施羅德與中國的關係是建立在一個完全信任的基礎上,偏偏不提梅克爾。梅兆榮在談到現任總理梅克爾時說:「人們必須看清,在兩國的長期交往中,梅克爾是怎樣發展中德兩國關係的。或許她對中國還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梅克爾避談工業密探」一事

去年梅克爾和中國總理溫家寶進行了兩國間的友好互訪。梅克爾在中國訪問期間曾會晤了北京人權律師,教會組織人士,還與德國經濟界商談了智慧財產權在華受到侵害的問題。但她並未就中德關係中的爭論性問題發表任何看法。

一些德國中國問題專家表示贊成梅克爾的這一外交姿態,但政治家則譴責梅克爾。德國外交政策協會主席桑德施奈德認為:「我們不能比過去更懷疑中國。不能因為有一點錯誤,中國的一切就被詆毀。我們缺乏的是對中國認識的一個真實畫面。」

實際上德國總理府利用了與中國經濟界競爭的爭論,為重新建立歐美自由貿易作宣傳。中國被看作是德國保護自由貿易制的一個籌碼。北京方面曾希望德國能夠為中國的貿易自由製做出貢獻。但實際上在去年歐盟提出對中國進口鞋施行違約稅這一決定時,德國柏林方面並沒能幫上忙。梅兆榮說:「 現在的歐洲人是全球化經濟的積極捍衛者。如果他們對面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他們應該戒掉歐洲人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

「梅克爾惹怒了中國」這篇報導上周在德國一些著名報刊上發表。梅克爾總理應該看到了。至於這是否是她打電話給溫家寶的原因,自然就不清楚了。但中國媒體的報導說的是:溫家寶總理「應約」與梅克爾總理通了電話。從字面上看,自然是梅克爾主動。從新華社報導的關於雙邊關係的簡單內容看,梅克爾的話似有尋求諒解之意,而溫家寶說「希望加強政治互信」,似也在證實,中國政府認為互信不夠。

接下來,德、中雙方都宣佈,梅克爾總理今年將第二次訪問中國。從種種跡象看來,梅克爾是在擔心跟中國距離越來越遠。她領導下的德國政府與中國的關係會變得暖些嗎?有待觀察。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