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企資助:從小學中文

2007年4月24日

德國南部施瓦本地區一家族企業資助當地中學每星期開兩次中文課,以此培養自己所需要的後繼人才。

學中文,要趁早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德國南部施瓦本地區的小城Albstadt有一所中學名為Schlossberg。漢學家斯泰因(Susanne Stein)每周到那裡上兩次課,教20多名學生學習方塊字。該校開設業餘中文班已有三年,學生學中文是自願的,也是免費的,因為是當地生產紡織機針的家族公司格羅茨(Groz-Beckert)每月撥出幾百歐元資助的,一是為了吸引畢業生將來到本公司求職,二是希望從小培養多面手,希望其中某些人將來能夠成為本公司管理中國或其它亞洲子公司的棟梁人才。

「對我們來說,這樣做比大部分招聘廣告更便宜、更有效。」該公司執行總裁林德納(Thomas Lindner)這樣說道。而且,在培養更符合本公司需求的各級員工方面也更有主動性。

近年來,德國企業都在抱怨很難招到合格員工,無論是初中還是大學,畢業生中真正符合企業需求的人不多,格羅茨公司也深有同感。許多企業認為,德國現有的中小學教育以及高校教育已經滿足不了全球競爭的要求,因此不得不自己上陣。

林德納說:「德國普及教育水準雖然提高了,但產業界的要求提高得更快。中小學校計劃經濟式的適應機制反應太慢,遠遠跟不上企業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林德納兼職德國機械設備製造協會副主席、Reutlingen工商會副主席,他的這番話很具代表性。

在紡織機械領域,格羅茨公司的精密機針享譽全球。該公司在世界各地都設有分廠,員工總數近7000,其中近2000在德國,1600在中國和印度。2006年的銷售額達4.8億歐元,其中只有10%在德國生成。

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當亞洲熱潮遠遠不見蹤影的時候,這家小地方的中型企業就在印度辦廠了。各地分廠總經理的位子,林德納還是希望由曾長期在母公司工作的德國人擔任。他說:「我們非常注重的是,在所有分廠都原汁原味地貫徹我們的企業理念。」

當然,他也可以僱用在母公司接受過培訓的中國人或者印度人。但他表示,成年(外國)人往往需要15年以上的時間,才能融會貫通他們的企業文化。假如這些人提前離開公司,豈不前功盡棄。因此,他更關心培養德國本土的、但卻具備全球運作能力的後繼人才。

年輕人不應只學中文,而且也應該瞭解中國文化,越早越好,最好在中小學就開始。因此,Schlossberg中學的中文班學生也時常和老師一起參觀有關中國的展覽,吃中餐,看中國電影。格羅茨公司每年招收60名學徒工,其中一部分是和應用技術大學聯合培養的,專業是計算機或機械製造。就是這些學生也學中文。「他們知道自己想幹什麼。」格羅茨公司負責職業培訓和人事發展的維德曼(Nicolai Wiedmann)這樣說道。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