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2109 Rechtsstaatdialog
2011年9月21日自民黨籍的德國司法部長洛伊特霍伊塞爾-施納倫貝格(Sabine Leutheusser-Schnarrenberger)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本年度德中法治對話給出了這樣的評語:"有亮點也有陰影"。本次法治對話主要圍繞中國正在修訂的"刑事訴訟法",人權組織認為,北京當局試圖通過本次修法,把任意綁架和拘禁異議人士的行為合法化。最近幾年以來,有關當局屢屢採取類似行為對待不同政見者及作家和民權人士,北非和中東反抗運動興起之後,多名中國公民"被失蹤",其中包括藝術家艾未未、作家冉雲飛和維權律師江天勇等人。而在這次修改"刑事訴訟法"的內容中包括,在涉及危害國家安全的案件中,可以在任意地點對嫌疑人實行長達數月的軟禁,並可以不通知其家屬和律師,如果調查機關認為可能影響偵查工作。在批評者看來,這無異於為打擊異議人士大開方便之門。
新法中的"例外情況規定"引人擔憂
但德國司法部長洛伊特霍伊塞爾-施納倫貝格認為,中國修訂"刑事訴訟法"為改善和保障嫌疑人及其律師權益做出努力,但她同時也對新法案中有關"例外情況"的模糊條文提出了批評。洛伊特霍伊塞爾-施納倫貝格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德方在對話中對此明確提出批評意見,但德中雙方並未達成一致,她認為這是本次對話的一大不足:"我們必須在這裡提出批評性的追問和要求,以求尤其是在這些方面獲得改進。我們對對話本身保持積極的態度,但對於不足之處也保持清醒的認識。"
德中兩國在1999年就展開雙邊法治對話達成一致,時任德國總理為社民黨人施羅德。此後幾乎每年德國與中國的司法部門官員和法學專家都會就"法治國家"的議題展開討論。最近兩年,德中法治對話的議題開始直接涉及"如何對待異議人士和維權律師"的敏感話題。儘管如此,仍有批評意見認為,德中法治對話是試圖將困難的人權議題放到所謂的"專家討論"中,從而避免從政府層面上與中國發生衝突。中國著名的人權律師張思之在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表示,德中法治國家對話完全是白白浪費錢財。10多年來,中國的法制體系並沒有出現明顯進步。
"德中對話"只為"遮羞"?
對於類似的批評聲音,德國司法部長洛伊特霍伊塞爾-施納倫貝格也作出了回應,她並不認為德中法治對話僅僅是一塊"遮羞布":"我認為這一對話正是一個機會,可以就這些(敏感)話題在立法的框架內和中國展開深入的探討,並且涉及敏感的法治國家問題,然後有機會繼續前進。在目標明確的前提下,小步前進,使情況得到切實的改善。"洛伊特霍伊塞爾-施納倫貝格指出,新修訂的法律從原則上降低了"嫌疑人口供"在案件審理中的重要性,這樣為減少刑訊逼供創造了條件。未來中國司法機關在辦案時會更加看重證人的證詞,其中包括控辯雙方的證人。此外,必須建立保護證人的機制。
洛伊特霍伊塞爾-施納倫貝格還認為,迄今為止律師在中國法律程序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但在法律文本上必須得以保障,還需要體現在法律實踐中,"我始終強調,律師不是刑事法律程序的敵人。"
但是與會的德國法學專家也不得不承認的一個現實是,來自德方的批評性意見不會對中國"刑事訴訟法"修訂中的爭議內容起到任何影響,而解決中國法治的根本問題-缺乏獨立司法,對於德中法治對話而言則更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周三啟程返回德國之前,德國司法部長洛伊特霍伊塞爾-施納倫貝格還將與中國司法部長吳愛英舉行會晤,並拜訪中國人大。但吳愛英本人並未出席德中法治對話,中方派出的代表是國務院法制辦公室主任宋大涵,而德方代表除司法部部長洛伊特霍伊塞爾-施納倫貝格之外,還包括德國駐中國大使施明賢。
作者:ARD/dpa 編譯:石濤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