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之聲新聞(2011年3月16日)

2011年3月16日

維基解密爆料稱,日本核設施安全問題早非秘密;福島核電站局面失控;巴林局勢嚴峻;薩科齊強調,核能是法國能源獨立一大基本元素;多國宣佈不放棄核電

倫敦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援引爆料網站"維基解密"周三(3月16日)報導,國際原子能機構2年多前就已提醒注意日本核電站防震能力不足的問題。美國外交官2008年12月在一份報告中援引國際原子能機構一名專家的話指出,日本核電站沒有抵禦強震的能力。在報告中未透露姓名的該專家2008年12月初在東京召開的八國集團核安全會議上曾指出,在過去35年中,日本對核設施抗震的安全標準僅作過3次審查。而在此期間的地震表明,日本某些核設施的基本設計不能抵禦強震。«每日電訊報»報導說,"維基解密"所爆料的美國外交官報告指出,作為對國際原子能機構專家這一提醒的反應,日本成立了緊急保護中心,但該保護中心內所建的核設施也只能抵禦7級地震。

東京

發生核事故的日本福島核電站局面完全失控。該核電站4號機房周三(3月16日)又發生氫氣爆炸,引發火情;在3號機房上空,煙霧升騰,當地媒體報導稱,該煙霧有可能直接來自核燃料棒容器。由於核輻射增加,員工不得不一度撤離廠區。由於無法滅火,火勢延續了數小時。據當地媒體報導,軍方已準備出動直升機向3號核反應堆潑水,政府並已請求外國提供援助。日本政府一名發言人透露,日方正同美國軍方磋商,在冷卻核反應堆方面提供幫助。

麥納麥

巴林安全力量周三(3月16日)以暴力應對反政府示威者。據法新社報導,數百名警察乘坐坦克、運兵車和巴士,進入首都麥納麥市中心的珍珠廣場,使用催淚瓦斯和警棍,強行驅趕數星期以來在那裡安營紮寨的示威者。據目擊者報告,多個帳篷被焚燒,廣場上空騰起濃煙。此前, 這個海灣酋長國的什葉派宗教人士呼籲國際社會和穆斯林世界提供援助。他們警告說,示威者有可能遭到"屠殺"。昨天,在反政府示威者和安全力量之間發生的暴力衝突中至少有2人喪生。

巴黎

法國總統薩科齊認為,日本地震引發的核災難不影響法國核電的未來。薩科齊今天(3月16日)在內閣會議上表示,核能是法國能源供應保持獨立地位的一個"基本元素"。他同時讚揚了法國核電站的高度安全性。他稱,法國核電安全規定的技術品質、嚴格要求、獨立性和透明性全球知名。他同時表示,政府將從日本福島核事故中吸取教訓,對法國核設施的安全進行檢查。法國是繼美國之後擁有核電站最多的國家。在日本發生核事故後,巴黎政府起初未予以重視,只是在幾天後才承認日本發生的是核災難。法國綠黨要求就法國核電的未來展開討論,並就退出核電舉行全民公投。

莫斯科/雅加達/伊斯坦堡

儘管日本發生核災難,多個國家仍表示不會改變其核電政策。俄羅斯日前與白俄羅斯簽署了在該國建造首座核電站的協議。據國際文傳電訊社報導,俄羅斯總理普丁當地時間今天(3月16日)凌晨在明斯克表示,"核能當然會繼續開發",雖然需要從日本發生的悲劇中汲取加強核電站安全的教訓,但核電仍將是全球能源平衡的組成部分。印尼核能局一名發言人周三表示,該國不會改變建造擁有4座反應堆的一個核電站。他稱,擁有2.37億人口的印尼需要替代性能源,計劃2022年竣工的這一核電站所使用的技術要先進於日本事故核電站40年。土耳其總理艾爾多安周三表示,土耳其實施建造兩座核電站的計劃不會改變。

開羅

周三(3月16日)早晨,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克林頓在其埃及之行的第二天訪問了著名的"解放廣場",受到民眾歡呼。該廣場成為長達數星期的大規模民主運動的象徵,該運動最終導致了前總統穆巴拉克下台。克林頓表示,能夠親眼見到這個對世界而言如此重要的一次革命的發生地,對她本人而言是一次特別的經歷。克林頓昨天抵達開羅,對埃及進行穆巴拉克辭職之後的首次訪問。在開羅機場發表的講話中,這位美國國務卿呼籲埃及繼續進行民主改革。

東京

日本天皇明仁對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表示"最深切憂慮"。明仁天皇周三(3月16日)對全國發表電視講話,稱出現了"無法預測的"情況,並由衷希望日本能夠阻止局面惡化。強震和海嘯發生5天後,現年77歲的明仁天皇對此次自然災害奪走許多人的生命表示悲痛。他指出,遇難人數一天天增加,"我們不知道已有多少人喪生"。明仁天皇表示,整個民族都參與了救災,他希望,人們的生活很快能夠得到改善。在平民中享有崇高威望的日本天皇很少在公共場合露面。皇室一名發言人指出,這是明仁天皇首次在自然災害發生後對人民發表電視講話。

北京

世界衞生組織表示,日本核災難發生後,全球放射性污染目前沒有增加。世衛組織在中國的代表奧利裡(Michael O』Leary,中文名:藍睿明)周三(3月16日)駁斥了網上所傳有關核污染雲正由日本迅速向前移動的說法。奧利裡表示,他可以向各國政府和公眾擔保,相關傳言缺乏任何事實根據,各國政府應表態駁斥虛假訊息。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