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之聲新聞(2011年3月8日)

2011年3月8日

日本就直升機事件向中國提出抗議;反對派繼續拒絕同卡扎菲談判;海灣國家譴責利比亞當局;韓國增強邊境防衛能力;以色列願意接受「臨時巴勒斯坦國」

東京

據法新社報導,在中國一架直升機在日中有爭議海域危險接近日方一艘驅逐艦事件發生翌日,日本周二(3月8日)對中方提出抗議。防衛大臣北澤俊美稱,中方直升機昨天的空中動作是「極其危險的行為」。他表示,「日本政府已要求中方通過外交途徑防止發生相撞和其他無可預測的事件」。日方官員稱,這架據信屬於中國國家海洋局的直升機昨天在白樺油氣田(中國稱「春曉油氣田」)附近危險接近一艘正在那裡巡邏的日本驅逐艦。該油氣田位於兩國均稱是本國專屬海洋經濟區的海域內。日方指責中方不顧兩國曾達成的共同開發協議,在相關海域單邊進行油氣田開發。觀察家注意到,此次直升機事件發生在被視為在對華關係上屬於鷹派的日本外相前原誠司辭職後一天。

班加西

利比亞起義力量一名發言人周二(3月8日)表示,起義力量方面拒絕了卡扎菲的談判建議。據阿拉伯半島電視台報導,卡扎菲日前表示,願意辭職,前提是他及家人的人身安全能得到保障,為此,願意同反政府陣營進行談判。反對派組成的國家臨時委員會的這名發言人予以拒絕,原因是,難以相信卡扎菲。國家臨時委員會負責人指出,如果卡扎菲辭職,不對他進行法律追究是可能的。利比亞當局今天否認卡扎菲提出過相關談判建議。

阿布扎比

海灣阿拉伯國家強烈譴責利比亞政府軍隊反對派使用暴力。海灣合作委員會(GCC)秘書長阿提亞(Hamad al Attijah)發表聲明指出,卡扎菲政權屠殺本國人民是「對人類的犯罪」,對利比亞公民的保護必須置於絕對優先的地位。阿提亞是在海灣合作委員會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首都阿布扎比召開的一次會議後於周一晚間做出上述表態的。多個阿拉伯國家目前也面臨國內民眾抗議浪潮。在阿曼和巴林,抗議浪潮已持續3星期。海灣合作委員會希望通過改善國民經濟狀況消解民眾憤怒情緒。海灣合作委員會目前共有6個成員國,分別是科威特、巴林、沙烏地阿拉伯、卡達、阿聯酋和阿曼。

首爾

韓國周二(3月8日)宣佈在與北韓的共同邊界線上加強防衛力量。韓國國防部通報說,更多戰機、直升機、火炮和偵察機將部署到邊境地區,以更好地應對北韓可能的進攻。韓國對邊境防衛結構的重新調整是對去年3月韓國「天安號」巡邏艦被擊沉事件以及去年11月韓國延平島遭炮擊事件做出的反應。韓國國防部長官金寬鎮指出,北韓方面的襲擊引發巨大震驚,並留下深刻創傷,但同時也給韓國武裝力量提供了檢驗作戰能力的機會。

巴黎

法英兩國致力於經由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在利比亞設置禁飛區。據《費加羅報》周二(3月8日)報導,法英兩國本周內就將向安理會提交決議草案。聯合國一名外交官對該報表示,事情急迫,不能坐視人民被屠殺。法國外長朱佩上周就已透露,正同英國合作,努力促成在利比亞設置禁飛區,阻止對利比亞人民的空襲行為。法英兩國目前正與有關方面進行磋商,爭取獲得安理會其他成員國的支持。兩國也希望獲得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的支持。海灣合作委員會已許諾提供支持。批評者擔心,設置禁飛區有可能在阿拉伯世界誘發反西方情緒。

耶路撒冷

在阿拉伯世界發生劇烈變化的背景下,以色列考慮提出以現有邊界劃界的「臨時巴勒斯坦國」方案,以重啟陷於停滯的以巴和平談判進程。據周二(3月8日)一期的《華爾街郵報》報導,以色列國防部長巴拉克在接受該報的一次採訪中首次透露了相關方案的一些細節。不過,巴勒斯坦方面曾多次拒絕接受「臨時國家身份」。巴拉克就此表示,以色列和美國必須向巴方作出承諾,在巴勒斯坦臨時國家得到確認後,將繼續舉行關於建立永久性巴勒斯坦國的談判。

美因河畔法蘭克福

和平問題專家質疑在利比亞設置禁飛區的意義。據《法蘭克福評論報》周二(3月8日)報導,多名專家指出,禁飛區在戰略上沒有決定性意義,而且同時帶來諸多法律問題。漢堡大學和平與安全政策研究所負責人布爾佐斯卡(Michael Brzoska)表示,禁飛區當然有助於起義方,但對戰事的結局並不起決定性作用。此外,在設置禁飛區的同時還需摧毀利比亞的空防,這意味著要投入巨大的軍事力量。他指出,經驗表明,內戰的結局不會在空中而是通過地面才能決定。著名的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資深專家韋策曼(Peter Wezemann)指出,雖然從技術角度看,可以阻止卡扎菲軍隊的許多空中行動,但美國是否能得到俄羅斯和中國在政治上的支持,尚在未定之數。

威斯巴登

歐盟27個成員國年內將進行人口統計。據德國聯邦統計局周二(3月8日)通報,德國定於5月9日統計本國人口。這將是兩德統一以來的首次人口統計。從今年起,歐盟範圍未來每10年進行一次人口統計。今年5月9日,聯邦和各州統計部門將對在德國生活的人數、居住即工作情況進行調查。詢問標準由歐盟統一規定,方法和統計日期由成員國自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