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人印象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3月4日

1997年,是很多中國人都能記住的年份,於我個人也有特別的意義,那年國慶節時我到了德國。中國的國慶還未結束,接著過德國的國慶。只是我那時還在倒時差,德國人也在十月慶祝他們國家和民族統一則是後來才知道的。

北德小城:奧爾登堡(Oldenburg)

我那時是獎學金生,因著德國學校外辦的關心和照顧,(當時在那所FH就只有我一個中國人) ,儘管也都有一個適應的階段,整體上在德國的學習和生活進展都還順利。

我就讀的那個小城Oldenburg地處北德,空氣清新,市容整潔,地勢平坦,自行車是很常見的交通工具,我的很多同學都是騎自行車上學,學校也有專門的自行車停車棚,足可停放二百倆。我當時驚訝於德國也有那麼多自行車,而且汽車一般都對自行車禮讓有加,很享受專門的自行車車道,用白粗的分隔線和汽車道分開。陽光燦爛時,大街小巷,鄉間小道,到處都擠滿了一隊一隊的自行車,出到戶外來曬太陽。我後來離開了那個小城,但Oldenburg 一直都是我最喜歡的德國城市。後來去過的那些城市似乎都很難找到那樣平坦的專用的自行車道。

以後行走於德國各個地方,結識了不少德國朋友。給我相對印象大致是,北方人注重禮貌,和人保持距離;南方人熱情,不拘小節。東德人在西德人面前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自卑感,西德人感覺東德人欠他們的。

我感覺,普通的中國人和普通的德國人在思想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儘管他們的生活環境,歷史,風俗和信仰非常地迥異。我得出這樣的結論出於兩個方面:

1. 不少的中文成語和德文習慣用法的意思很接近,互譯非常貼切自然,讓人很難想像這是兩種根本不同的語言和文字,而這兩種語言和文字有他們各自完全不同的形成和歷史。

例如:中文有「趁熱打鐵」,德語叫「 Man soll das Eisen schmieden, solange es heiss ist」.這兩者字面意思完全一樣,義譯也完全一樣。同樣的例子還有如:吃一塹長一智,Durch Schaden wird man klug; 熟能生巧,Übung macht Meister.

2. 德國人在某些觀念上和中國人一樣,儘管德國也是屬於西方(westliche Welt, Abendland) 。例如普通的德國人大多都勤勞,節約,朴實,而中國文化在漫長的歷史中對這三個特質一直都大力宣揚的。德國是工業國,整個農業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很小(大約百分之三到五?) 。在感恩節時他們用各樣的水果菜疏佈置教堂,感謝上帝的賜福,感謝土地的出產,令我非常受感動。我相信,很多德國人不曾見過水稻是怎樣長出來的,也不曾見過一粒麥子怎樣發芽成長,最後成了他們的麵包。德國人向世界輸出汽車等工業產品,購買農產品;他們已很長的時間不在土地上耕作,但他們對土地還有著很朴實的感情。

在對待婚姻的問題上,德國的老百姓似乎也和中國人一樣。有一次我參加一位德國朋友的婚禮,他的家人和我也都彼此熟悉。他還有一個姊姊,三十出頭,未婚。當然他們全家都為婚禮很高興,只是和他父親談話時,他父親笑容中間時不時有一兩聲嘆息。我問他是否有不開心的事,他的回答簡直就是我們中國的父親們, 「Was sonst noch habe ich als Vater zu wuenschen? Nur dass sie bald auch einen Mann heiratet. 」 翻譯出來大意是,「我作為父親還有什麼好期望的?不就是她 (指他那未婚女兒) 也早日成婚麼? 」原來德國的老爸也是很關心女兒的私人問題的!

作為外國人我在德國也有一些不愉快的經歷,也就是所謂的「排外」。有一次中午,陽光明媚,在德國是難得的好天氣,我的心情也很好,路過一個居民區,有兩個很可愛的金發小孩子騎童車,約四五歲,我天性喜歡小孩子,滿面笑容向她們打招呼:「Hallo(你好) !」 她們沒有理會我,我也沒太在意,繼續向前走,心想她們可能有些害羞 (schuechtern) ,怕生。這時,其中的一個悠然地騎著她的童車,對另外一個說:「Komisch, dieser Chinese!(大意是:這個中國人好滑稽)」 。說實話,我當時很受傷害,我的笑容被別人理解為滑稽。後來我找德國朋友探討過「komisch」的意思,應該是貶意,至少在這樣的語境中是輕微的貶意。我猜想,一個四五歲的小孩還不太可能對中國人有什麼概念,更不太可能曾和中國人有負面的經歷。她說這句話時也許根本不知道它的意思,但她周圍的環境或成人對她的教導使她先入為主地認為 „Chinese ist komisch.「 德國在歷史上幾千年來一直是單一民族,歷史的慣性使他們在心理上來還不能接受其它外來的民族,也許擔心失去自己傳統和文化的特色。事實上德國已不是單一民族,有些土耳其人在德國已居住超過四十年,他們的人數現在已超過一百萬。

我在德國大多都是正面的經歷,尤其是大學的教學人員和服務人員,對人都很友善,樂於助人。那些曾經到過中國的普通德國人(不包括那些抱有某些特定政治信仰的人)對我特別友好,他們無一例外地都見證他們在中國的見聞遠遠超過他們的期望,儘管有時也有不好的經歷。


在紐倫堡

陳士平,1997年來德,2003年大學畢業,獲Dipl. –Ing. 頭銜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