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人在上海有了自己的神父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12月25日

上海的天主教區在不斷擴大。今年,天主教區首次迎來說德語的神父主持聖誕彌撒。神父的名字叫鮑爾,公開在滬的居留身份是大學生。

鮑爾會讓他的兒童星星合唱隊騎上自行車嗎?圖片來源: AP

位於上海市中心重慶路的聖比德教堂(St.Peter´s Church)裡並沒有出現熙熙攘攘的場面,大約50名前來做聖誕禮拜的大都說德語。他們只是聖誕節期間德國留駐上海的一小部分人員,而大部分德國人都在這個家庭團聚的時刻回鄉探親去了。聖比德教堂平時迎來的教徒要比現在多得多。

在上海生活的德國人大約有4000名,其中1500人左右信仰天主教。從上海天主教區的發展可以看出這個城市近年來的發展,尤其是它成了德國投資海外的重鎮。直到不久前,上海都還沒有自己說德語的神父,每月從韓國「借來」一名神職人員,禮拜之後,再回到韓國去。這種境況不論對德國天主教大會,還是居住在上海的德國天主教徒來說,都很難繼續讓人接受。

今年8月起,天主教大會終於向上海派出了一名神父,他就是米歇爾.鮑爾(Michael Bauer)。鮑爾來自德國科隆大主教區,在中國期間負責上海和無錫的天主教區。鮑爾主要生活了上海,每過幾周,就前往無錫一趟。

鮑爾神父今年35歲,到中國的教區去工作是他多年來夢寐以求的心願,不知在同上帝對話時許了多少回願,為此,他付出很大努力,學習中文,以私人身份到中國旅行。然而,目前的德國正處於一個很特殊的階段:失業率奇高,神職人員奇缺。這種情況下,從德國抽調神職人員前往國外是一種很大的奢侈。感謝上帝,鮑爾終於如願以償。

如果問問鮑爾神父德國同中國有什麼不同時,他首先告訴你的是教徒的年齡。在德國,進教堂做禮拜80%以上是老年人,而在上海,同是德國人,來做禮拜的都是年輕人。

對象不同,神父的任務也不同。在上海,神父經手的殯葬喪事和聯姻喜事很有限。到教堂來做禮拜的德國人,多半是想尋求一下心靈上的安寧,畢竟這裡比不得家鄉,並不是一切都那樣熟悉。這時,一名來自故鄉的神父不僅能夠指點宗教道德的迷津,更重要的,他在遙遠的上海代表了故鄉的那片土地,那片文化,那片感情。

中國有關部門允許外國宗教人員的存在,但外國神職人員官方得不到工作之故的居留許可。於是,每個神父牧師都需變得像外交家一樣圓滑應變,而且還要擁有第二身份。鮑爾神父也不例外,他在一所大學註册,上午的時間都用來學習中文,下午和晚上時間可以用來做教區的工作。

鮑爾神父為他的工作投入極大熱情,從祈禱到宗教歌曲的演出,從聖經故事到走訪企業,他的宗教活動進行得內容豐富,有聲有色。身為天主教的神父,但鮑爾對新教決不歧視,他的宗教活動受到聯合教會委員會的大力支持。

明年1月6日,鮑爾將首次在上海舉辦兒童星星合唱活動。這是一個擁有古老傳統的兒童募捐活動,在西方家喻戶曉。這個活動能否在上海成功,就連鮑爾神父自己也拿不準。因為上海是一個具有2000萬人口的世界大都市,不同在歐洲城市走街串巷,在上海從一個天主教徒家走到另一個天主教徒家,星星合唱的兒童首先面臨的是交通問題,是會不會走丟的問題。在上海,鮑爾神父目前面臨的正是這一挑戰。

(羅澤)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