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人怎樣面對國家的標誌和象徵?

2008年12月6日

德國前總統古斯塔夫•海涅曼(Gustav Heinemann)曾說過,」我不愛國,我愛我的夫人。」今天時過境遷,德國現任總統科勒卻直言對祖國的熱愛。周四,科勒為在波昂歷史博物館舉辦的展覽「德國人和國家的標誌」揭幕,博物館展示了600樣展品,記錄德國政界和民眾對國家的認知感受,國家的象徵在歷史上的演變。

2006年的夏天德國國旗到處飄搖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國旗,軍樂隊,齊步前進的士兵,烈士紀念碑──這些標誌和象徵長久以來在德國是禁區,這令人聯想起納粹時代。那時,納粹獨裁者濫用了所有歷史上德國的國家象徵為其服務。

希特勒曾揚言,對德國人來說,最神聖的象徵就是國旗,這可不是一塊布,而是信念和認知,以及相關的責任。

新的國旗,不論是東德還是西德,用的都是黑-紅-金三色。這些顏色與1848年的革命有關。在當時的"三月革命"中,許多人走上街頭,為了致力於將諸侯小國統一成德意志國家。德國的國旗扮演重要的角色,在當時是最重要的為統一作出貢獻的標誌。

波昂歷史博物館以時間順序展現了這一發展歷程。該館的科研人員本德女士介紹:"在聯邦德國,對標誌進行了長期的討論,比如國歌和國旗。這些在展覽中得到體現。除此之外,人們也可以看到,兩個德國都援引了1848年的傳統,但卻用十分不同的方式來詮釋。東德援引的是起義和革命傳統,而西德卻關注於議會的傳統。

當年,東德的領導人瓦爾特‧烏布裡希(Walter Ulbricht)曾說,"看上去必須是民主的,但一切必須掌握在我們手中。"而西德卻放棄搖撼國旗的做法。波昂作為政府所在地而成為新的標誌,象徵著一個低調的新開始。甚至在接見其它國家元首來訪時也盡量避免敲鑼打鼓,興師動眾。

直到兩德統一之後,德國人對自己國家的看法才有了轉變。展覽中特意搭建了布蘭登堡門,這是兩德統一的新象徵。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這裡展示的是統一後的德國,對國旗三色認知的轉變,柏林成為統一後德國的首都。

展覽包括的話題還有具有爭議的納粹受難者紀念碑,以及關於重建柏林皇宮的討論,最後以一片德國國旗的海洋作為展覽的結尾,正如2006年夏天世界盃時的景象。

展覽展示了德國新的愛國主義。德國歷史博物館基金會主席敘特說:"人們得出的印象是,德國人面對自己國家的標誌和象徵不再那麼緊張了,而是更輕鬆了,甚至可以說更正常了。"

但是仍有極端主義者依然在濫用德國國旗,可惜這一點在波昂的展覽上沒有體現。於是,展覽在2006年世界盃"一個夏天的童話"裡結束。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